首頁>要聞要聞
教育部:內地與澳門教育交流合作生動體現“一國兩制”優越性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 于嘉 李寒芳)澳門回歸20周年前夕,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澳門回歸以來,內地與澳門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局面。這是“一國兩制”優越性的生動體現,為澳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培養愛國愛澳人才、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田學軍介紹了近年來內地與澳門教育交流日益密切的有關情況。他說,首先,教育主管機構交流頻繁。教育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每年不定期召開1-2次工作會議,研討年度合作重點。
“高等教育方面,一是深化澳門與內地高校科研交流合作。支持澳門與內地高校共建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深化學術性利益關聯。”田學軍舉例說,目前澳門大學建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建有2個,澳門大學與中山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等設立聯合實驗室,此外還批準澳門理工學院設立“機器翻譯暨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澳門大學與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共建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等。
他同時重點談到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2019年9月,教育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及學位的備忘錄》,標志著澳門在港澳臺地區率先實現與內地專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及學位的互認,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內地與澳門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有利于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關于基礎教育,田學軍介紹說,一是支持澳門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開展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培訓。2018年,教育部首次將港澳地區納入“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二是將澳門教師納入國家級獎項評定,進一步提高澳門教育界人士參與國家教育發展的主人翁意識。2018年,教育部首次將港澳地區納入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定,澳門獲得一、二等獎各1項;三是與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實施“姊妹學校”項目。內地與澳門中小學已建立“姊妹學校”246對,成為內地與澳門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
田學軍說,教育部與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合作開展“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每年選派約30名內地優秀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赴澳門從事教學指導工作。教育部還每年組織“港澳教育界國慶訪問團”“華夏園丁大聯歡”等品牌活動,邀請澳門教師來內地訪問,幫助澳門教育工作者了解祖國教育事業發展,推動內地與澳門教師互動交流。
“隨著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日益深入,澳門社會對內地高校認可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澳門學生選擇到內地求學。”田學軍說,今年內地高校在籍澳門學生已超6300名,新招錄學生逾2500名,在讀和錄取人數分別創歷史新高。
他指出,近年來,國家關于便利澳門學生在內地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的政策出臺頻率更高、力度更大、內容更實,顯著提高了澳門學生獲得感和歸屬感。目前,澳門學生與內地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同等醫療保障政策,和內地學生一樣享受就業指導,獲得就業報到證和就業協議書,享有中央財政設立的港澳學生獎學金支持。
田學軍表示,教育部大力支持澳門青少年學生赴內地交流參訪,2016年起將澳門5所高校納入港澳與內地高校師生交流計劃支持范圍,每年資助約千名澳門師生來內地學習、科研、實習、實踐。
“教育部指導有關高校針對在讀港澳學生特點,專設憲法基本法、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課程,增強澳門青年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懷。”他介紹說,“為提升港澳臺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教育部舉辦港澳臺學生‘開學第一課’、港澳臺學生主題征文比賽,引導澳門學生抒發愛國情懷,展示良好風貌。”
田學軍指出,教育部支持澳門特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建設。教育部支持成立的粵港澳高校聯盟是三地教育合作發展的里程碑,3年來取得一系列成果。“在高校聯盟引領下,粵港澳三地互補,構建了比較完備的大灣區高等教育體系,聚集了一定數量知名高校和領先學科,為將大灣區打造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教育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田學軍表示,教育部將繼續與澳門特區教育主管部門一道,推動內地與澳門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和鼓勵澳門融入國家教育發展大局,進一步做好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工作,為國家培育更多“一國兩制”事業的接班人。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澳門 內地 教育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