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臺灣研究人員發現動物“再生記憶”可被改寫
新華社臺北11月28日電(記者查文曄、吳濟海)臺灣研究人員陳振輝及其研究團隊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經由調控特定基因的活性,可以改寫動物的“再生記憶”。
該項研究發現,當“再生記憶”受到影響后,斑馬魚再生的新尾鰭可以出現不同的大小和形狀。這是科學家首次證實“再生記憶”可以被改寫。此研究已于11月27日刊登于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
為什么有些動物,例如蠑螈和斑馬魚,身體受損后可以再生一模一樣的組織?這是一個困擾生物學家超過百年的有趣問題。從18世紀時意大利生物學家第一次描述“再生記憶”開始,科學家至今對于“再生記憶”的了解仍相當有限。曾經有科學家為測試這個現象,在11個月內重復切除斑馬魚的尾鰭27次,結果發現每次新生的尾鰭與切除前完全相同。對于“再生記憶”儲存的格式、位置或是記憶提取的方法,直到現在仍然是科學家積極探討的研究課題。
臺灣“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帶領研究團隊,通過高分辨率的基因定位分析和遺傳學互補測試,找到“再生記憶”受損的斑馬魚其突變點所在的位置。
陳振輝28日在臺北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此突變點位在一個特定的基因“DNA聚合酶阿爾法次單元2”。此基因的活性對細胞遺傳物質的復制分裂有直接影響。實驗發現,借由調控“DNA聚合酶阿爾法次單元2”的活性,可以有效改寫“再生記憶”,使成年斑馬魚在受傷后,再生出縮小版的尾鰭或是魚鱗,且被改寫后的“再生記憶”可以長期穩定存在,控制往后受傷后新生組織的大小與形狀。
該研究團隊還進一步發現類似機制也會影響頭索動物文昌魚和環節動物水蚯蚓的再生反應,在受傷后會長出縮小版的尾巴和頭部體節。因此,相關的細胞及分子調控機制,可能同時控制著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再生記憶”。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再生記憶 改寫 動物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