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頭條 頭條
攻堅拔寨之際,謹防急躁情緒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人這個系統最為復雜,但又有規律可循。越到攻堅拔寨的緊要階段,越要摒棄急躁情緒、厭戰心理和速效思想,越要下足繡花功夫把工作做實做細。只有及時捕捉并解決苗頭性問題,才能夠跨過脫貧攻堅路上一個個難過的坎、難爬的坡,最終奪取全面勝利。
近期,矛頭直指貧困戶“等靠要”、缺乏感恩意識的新聞接連引發關注。先是云南一扶貧女干部“狠懟”貧困戶,后是云南鎮雄縣一村委會通報批評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沒有自強、誠信、感恩意識”。在長期扶貧開發實踐中,這種批評并不鮮聞。但近幾年來,尤其是隨著2020年全面脫貧任務逼近,仿佛有愈加凸顯之勢。
由此凸顯出的還有,扶貧干部、基層干部與貧困戶之間某種程度上的錯位狀態。一邊是扶貧干部拋家棄子、全年無休開展幫扶,一邊卻是貧困戶脫貧主動性不強、甚至拿脫貧當要挾的極端案例;一邊是地方干部想摘掉“貧困帽”,一邊卻是個別“懶漢”把扶貧當福利、極力守住貧困戶身份……“思想貧困”“精神貧困”似乎已成為脫貧路上的頭號“絆腳石”“攔路虎”,與之相伴生的是扶貧中“聯結最多”的群體間不時碰撞出的略帶“火藥味”的氣息。筆者以為,必須對此予以重視、深入剖析、找出破解之道,方能更有效推動扶貧工作,最終打贏攻堅戰。
應該說,“等靠要”現象愈發頻繁被披露,符合發展規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全國上下及廣大扶貧干部的努力下,大部分貧困戶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多數貧困群眾通過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等途徑,能發展的都發展了,能脫貧的都脫貧了,而剩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恰是最需要扶志、扶知、扶智的一批人。水落而后石出,類似現象便浮出水面,更為集中地暴露出來。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貧困戶“等靠要”現象,始終有兩種聲音交織出現。一種觀點更關注個體能動性,認為“扶不起的阿斗到處都有”,對此深惡痛絕,并有諸多漫畫式刻畫,如“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我是窮人我怕誰”“等錢等物,躺倒不干”等。提到貧困戶的“惡劣行為”,許多媒體推文后能看到無數的跟帖吐槽,如“親歷扶貧工作,敲開家門,火爐邊都是喝酒的,整個屯的人基本都是醉的”等。另一種觀點則更關注系統性因素的影響作用,認為幾乎沒有人一開始就會選擇淪落,長期淪落會讓人逐漸形成與之相應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毀滅性行為;貧困有時像是一個強有力的磁場或黑洞,會深刻影響人的心智模式和情感體驗,造成心理焦慮和資源管理的“失能”等。
筆者注意到,持批評態度的,多生活在這種現象周圍;而從事研究的專家學者則秉持更為超然的態度,更多從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維度進行剖析,認為應該把“等靠要”問題,放置于歷史、環境等多重因素下考量。到底是貧困戶身邊的人更有發言權,還是專家的研究更接近真相?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究竟是個人特質造成,還是環境或結構使然?可能永遠都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梳理這些觀點,能為人們提供更全面多元的認知維度、觀察視角和解決思路,從而在剖析和破解難題時不至于走向極端、過于偏頗。
面對問題和矛盾,簡單指責不僅無益于工作推進,反而有可能強化認知、感情、情緒上的對立和沖突。在當前脫貧攻堅倒計時的沖刺階段,筆者以為,要重點從三個方面著手解決這一組矛盾。首先,對于扶貧干部和基層干部,要更加關心關愛。這個奮戰在脫貧攻堅前沿一線的龐大群體,付出很多、犧牲很大,長期處在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層層評估檢查等壓力之下,精神緊繃、身心俱累,遇到貧困戶不領情、不理解,加之脫貧時間表的臨近,難免容易情緒爆發。發飆怒懟正是其內心焦慮的折射和反映。因此,要格外重視這個群體的身心健康,想辦法給他們加油鼓勁。
其次,對于貧困戶,既要躬下身子真關心、真用情、真理解,又不能一味遷就,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避免落入路徑依賴和福利陷阱;既要精準對接貧困戶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又要一視同仁對待貧困戶、邊緣戶及其他村民,避免引發村民間的不平衡心態;對貧困戶可適當引入競爭性機制,調動他們的脫貧主動性,對非貧困戶也要讓其切實感受到扶貧工作的好處,共享扶貧紅利。
此外,對于扶貧工作,既要注重具體幫扶任務的如期完成,又要注重與下一階段的有機銜接,重視培養村民自主管理能力、探索可持續發展機制。否則,扶貧干部離開之日,也許就是村民返貧之時。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人這個系統最為復雜,但又有規律可循。越到攻堅拔寨的緊要階段,越要摒棄急躁情緒、厭戰心理和速效思想,越要下足繡花功夫把工作做實做細。只有及時捕捉并解決苗頭性問題,才能夠跨過脫貧攻堅路上一個個難過的坎、難爬的坡,最終奪取全面勝利。
關鍵詞:攻堅拔寨之際,謹防急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