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在軌數量突破50顆!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題:成功發射40多次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在軌數量突破50顆!
新華社記者胡喆
11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配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兩顆北斗三號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7次發射,也是該系列運載火箭今年的第11次發射。
從2007年發射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試驗衛星算起,12年間,長三甲系列火箭用37次發射成功的表現,將51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如果再算上更早前發射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那么長三甲系列火箭已經41次、護送55顆北斗衛星進入軌道。
“一月雙射”:長征火箭家族大“勞模”
繼11月5日發射北斗三號導航衛星之后,23日上午,長征三號乙火箭再次將兩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以18天兩發的高頻率,完成“一月雙射”。而在此之前,長三甲系列火箭已先后兩次完成了這樣的“壯舉”。
長三甲系列火箭因其入軌精度高、軌道選擇多、適應能力強,成為發射北斗導航衛星的“專屬列車”。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金志強介紹,長三甲火箭入軌精度高,既可“一箭單星”發射,也可“一箭多星”發射;既可用于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也可用于超同步轉移軌道或低傾角同步轉移軌道發射,火箭在飛行過程中能夠實現側向機動變軌、多次起旋、消旋、定向等,滿足衛星不同的入軌要求。
作為長征火箭家族中的大“勞模”,長三甲系列火箭也是我國目前唯一進入“百次發射俱樂部”的系列火箭,保持了多項紀錄:2015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創下109天執行7次發射的高密度發射紀錄;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圓滿完成14次發射任務,創造年度發射數量紀錄;2019年4月,長征三號乙遙五十九火箭將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三甲系列火箭成為首個發射次數過百的單一系列火箭。
“高效統一”:連戰連捷背后有“訣竅”
一直以來,長三甲系列火箭追求成功的腳步從未放緩。面對型號高強密度研制、生產、發射成為常態的局面,為了讓管理流程更加精細,將型號工作中總結的經驗得到有效的固化、傳遞和應用,型號在精細化流程管理體系建設上下足了功夫。
航天型號研制作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各個參研單位的緊密配合,還需要每個環節、每名人員的通力協作、順暢銜接,才能確保每一項工作可以正確、規范、高效地完成,確保發射萬無一失。
“精細化流程管理是精細化管理、流程再造、知識管理等與航天實踐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論和方法,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提供了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將火箭研制工作與各環節、各崗位有機、高效地統一了起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說。
“為了更好地優化完善現場工作流程,型號在流程梳理、數據分析、工作‘雙想’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要用‘一張網’過濾現場工程流程項目,用‘放大鏡’找尋隱藏的問題及隱患,用‘放電影’的方式做好預想和回想工作。”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陳閩慷說。
“金牌火箭”:成功的另一面是“汗水”
憑借高可靠、高成功率的表現,長三甲系列火箭享有“金牌火箭”的美譽,發射成功的背后,一支富有朝氣、充滿戰斗力的研制團隊,默默支撐著這型金牌火箭成長。
為了滿足北斗工程的建設需要,長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團隊開展了大量的創新性工作,突破了以多軌道面設計技術、起飛滾轉定向、雙向高空風補償、冷氦增壓系統冗余等為代表的幾十項關鍵技術,飛行可靠度提高到0.94的水平。
執行此次任務的長征三號乙火箭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不斷提升:箭上測量系統增加保護裝置和防護手段,提升數據采集的可靠性;地面設備通過升級改造和優化,安全性進一步加強,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近年來,長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發射逐漸成為常態,雖然通過流程優化、火箭發射準備時間已經大大縮短,但研制團隊在發射場出差的時間依然很長,團隊骨干成員的年均出差時長超過200天,他們經常開玩笑將回北京稱為“出差”,發射基地則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
擔任火箭常規動力指揮的朱平平,在一次常規推進劑加注過程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他忍著病痛堅守在指揮崗位上,時刻關注著顯示屏上加注量數據。加注完畢,他發現加注量比要求值低了一些,神經頓時繃緊了。他迅即對數據進行判讀分析、對加注量重新計算,精準地完成了一系列危機處理動作。只有偶然間從額頭滑落的幾滴疼痛的汗水,訴說著他正在經歷的煎熬。
經過緊張的討論,大家認為加注結果滿足任務需求,不影響后續工作。后來,火箭準時發射,精確入軌,朱平平卻因急性腸梗阻住進了醫院。
“我們不僅追求結果圓滿,也追求過程的圓滿。”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金志強說,正是這樣的執著,支撐著這個團隊向著更高的目標不斷前進。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火箭 發射 系列 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