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余少華院士:6G時代人、網、物、境將高度互聯
光明網訊 11月20日,在世界5G大會期間,2019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通信協會的副理事長余少華發表了演講,主題為“標志性應用和設備是5G成功的關鍵”。他提出,現在整個通信技術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幾個主要的學科方向都經過幾十年的指數級增長,再過幾十年,原來指數級增長已經支撐不下去了,網絡領域急需新的重大理論突破。
1966年,高錕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簡單地說,只要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夠利用玻璃制作光學纖維,從而高效傳輸信息。
在高錕的努力推動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條1公里長的光纖問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在1981年啟用。余少華院士表示,高錕先生的論文經過了53年,這53年里光纖通信全部按照9-12個月增長,已經翻了53年,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這幾年翻不動了。未來靠什么東西來支撐指數級的增長?
他表示,摩爾定律已經碰到了這個問題。大的系統軟件已經突破了幾千萬行代碼了,如果再按這種模式做下去,2040年的代碼規模大概是現在的3萬倍,這個已經不可持續了。
余少華院士指出,總結前幾代移動通信的標志性應用和設備,每一個成功都有內在的邏輯在里面。2G讓我們拿起“大哥大”,語音開始移動了。到3G的時候是智能電話,能夠提供包括彩鈴、彩信、可視電話的數據業務。4G的時候用的最多的是微信、支付寶等等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定位服務。大家現在都在關心一個問題,5G的投資可能比4G要大很多,5G標志性新的應用和新的設備到底是什么。
他提出,5G標志性新應用和新設備可能有沉浸式的虛擬社區、社交和游戲;高清的云、VR/AR、虛擬現實設備,包括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數字智能工廠;還有垂直行業的自動控制設備和機器人等等。從5G、6G再往后又會有一些新的應用出來,包括新的媒體應用、成熟的AI服務等;要實現陸海空天的一體化通信,又會出現一批空間通信設備。
余少華院士介紹說,5G時代達到了無人不互、無處不互聯、無時不互聯、無事不互聯,6G在人、網、物高度互聯的情況下進一步——境,即人、網、物、境,境包括意境、情感等。他還介紹了網絡性能體驗TRUST的概念,其中,T是Tb/s級寬帶,R是超高可靠性,U是泛載連接,S亞毫秒時延,T是大赫茲頻譜。(記者 戰釗)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余少 院士 互聯 少華 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