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恐龍之鄉”甘肅永靖部分化石遺跡仍面臨多種威脅
中新網甘肅永靖11月5日電 (記者 徐雪)“一直以來,永靖縣高度重視化石遺跡的保護與利用,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強化保護措施,有效地保護了不可再生的寶貴自然遺產。”5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縣長張自賢介紹說,但由于資金、技術、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化石遺跡仍然面臨著風化、侵蝕和黃土塌方掩埋等多種威脅,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難題,全面保護與利用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跡迫在眉睫。
為了傳承黃河文明、提升文化品牌、彰顯文化遺產,積極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永靖縣官方于5日至6日在當地舉行“黃河化石論壇”。
永靖地區隸屬于蘭州——民和盆地,永靖縣于2009年7月榮膺“中國恐龍之鄉”稱號;20多年來,已發現和命名的恐龍有5屬5種,其中蜥臀類3屬3種,鳥臀類2屬2種。
當日,永靖縣官方還在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披露稱,近期在該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了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此次發現是繼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后,在該縣境內的又一重大發現。
“化石的保護與利用”也成為了本次論壇專家學者關注的議題,并展開探討交流。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從“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淵源”“博物館科學家對化石地發現的貢獻”“世界著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收藏”等方面,闡述了博物館在化石保護中的作用。
臺灣石尚博物館館長馮正雄作《龍游黃河——化石保護與恐龍文化產業的跨領域發展》的報告,他以臺灣恐龍文化產業為例,詳細介紹了保護與傳承的相互關系。
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長期從事恐龍足跡群的探索研究,他說,恐龍足跡是恐龍在溫度、粘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對環境要求十分苛刻。
原四川自貢博物館館長彭光照作《新型納米保護材料在化石保護中的作用》的報告,他說,不同化石及圍巖類型、不同氣候環境對化石保護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新型材料目前還處于實驗階段,并未工業化生產,希望將來得到推廣應用。(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化石 恐龍 遺跡 永靖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