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生態產業>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的三個著力點
走進長沙市望城區光明村,只見稻田果園錯落有致、草木繁茂青翠,滿眼盡收怡人景致;沿著幽靜的綠道漫步,青磚、灰瓦、白墻的鄉村庭院和復古民居鱗次櫛比,仿佛身臨一幅充滿詩意的山水丹青。多年前光明村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土坯房隨處可見,全村幾乎沒有水泥路,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多虧了生態農業建設,一切都不一樣了!”據該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志偉介紹,在確定“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后,結合地形環境和產業布局情況,村領導班子決定把光明村打造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發展勢頭喜人的光明村只是一個縮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廣大鄉村的逐步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全面推進,現代農業體系初步構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格局正在中華大地逐步形成。
生態農業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管理手段,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入探索富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意義重大。
通過調研一些地區的生態農業建設實例,梳理和總結其寶貴經驗,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其一,以“安全”為準繩,發展現代化農業。要搞好現代農業安全建設,一要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二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逐步建立、完善權力、責任、能力相適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三要提高農業競爭力和保障產業安全。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農業競爭力不強。要提高農業競爭力、保障產業安全,就必須調整農業結構,創新經營制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國內外資源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配置。
其二,以“兩型”為抓手,發展可持續農業。目前,我國存在農業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超采以及農業內外源污染相互疊加等一系列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因此,全面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農業”發展道路,迫在眉睫。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業資源集約化程度,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順應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深入發掘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的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生態500佳”稱號的浙江省寧波市滕頭村,就以“兩型農業”為抓手,開發農業觀光、采摘體驗等休閑旅游項目,并用小火車線路將周邊7個村莊打通,形成占地16.7平方公里的“經濟聯合體”。2017年年底,滕頭村的綠化率達70%,全村社會總產值超過9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35萬元,為世人提供了一條“兩型”鄉村振興之路。
其三,以“高效”為目標,發展高科技農業。高科技的出現不僅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更促進了農業的高效發展。作為典型的資源匱乏國家,日本一直注重發展高科技農業,近些年重點推進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在家庭農場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日本等發達國家以科技主導農業發展的模式值得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借鑒:首先,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為農戶提供先進的農業技術培訓,促進精準農業技術的普及與利用;其次,發揮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帶動效應,大力推廣應用農業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控、節水灌溉、品種引進與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先進科學技術。最后,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科研設施建設、科研機構運行、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評價體系和激勵保障制度。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新的歷史時期,只有促進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建成美麗中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