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百名首都高校干部將掛職城市副中心
百名首都高校干部將掛職城市副中心
未來3年,通州區每年提供30-40個處級、科級干部職位,組織高校干部前來掛職鍛煉
未來3年,通州區將組織100名高校干部到城市副中心掛職鍛煉,1000名高校專家學者深入通州開展課題研究,10000名在校學生到通州參加社會實踐。
通州區委組織部部長陳江華介紹,通州和高校開展大規模合作,于雙方而言是一種優勢互補。一方面,為副中心引進一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直接參與建設。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合作,為高校鍛煉干部、培養人才提供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為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提供支持。
新京報訊 昨日,“黨建引領,首都高校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設”百千萬聚才工程對接會在通州區舉行。工程包括干部培養“百人計劃”、人才交流“千人計劃”、學生實踐“萬人計劃”,實現高校和通州區人才的雙向流動,不僅讓通州區干部得到鍛煉,也讓高校師生為通州發展獻計。
高校和副中心干部將雙向掛職
活動將開展干部培養“百人計劃”,未來3年,通州區每年提供30-40個處級、科級干部職位,3年內提供超100個崗位,組織高校干部前來掛職鍛煉。據了解,今年,通州區14個街道鄉鎮和12個委辦局將提供30個左右的副處級崗位引進高校處級干部實崗鍛煉,主要涉及城市規劃、產業發展、財經金融、市政市容、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等方面。
在雙向掛職方面,組織副中心黨政干部到高校相關部門掛職交流,學習高校管理機制,為副中心干部開拓思路視野、創新工作方法。
引導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城市副中心”
人才交流“千人計劃”用3年時間,組織1000名高校教師、專家學者、博士、碩士研究生等到通州開展調研,為副中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千人計劃”將支持鼓勵高校老師和專家學者,圍繞副中心的建設、交通體系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歷史文化挖掘保護等課題,進行論文選題、科研立項,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城市副中心”。
組織高校相關專業人才為重點項目的規劃實施提供專業評估、咨詢論證等服務;深入社區、農村,推廣科技、服務基層、保護生態,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我們對接的是臺湖鎮,未來臺湖將打造演藝小鎮,希望把我們學校的藝術、文化建設帶過來,為副中心貢獻力量。”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旭東說。
高校博物館等將向通州中小學生開放
學生實踐“萬人計劃”將用3年時間,組織10000名優秀大學生到鄉鎮街道、園區、村社區開展實習和社會實踐,為副中心建設儲備人才。
通州區將為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搭建平臺,提供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科研成果應用場所,推動高校各項科研成果在通州轉化落地。
組織高校師生志愿者以實踐小組(每組不少于5人)的形式,深入通州區600個村(社區),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幫助解決社區、農村治理難題。
在場地共享方面,通州區將向高校提供學生實踐基地、黨性教育基地以及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等場地。高校在保證教學秩序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將校史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地向通州區基層黨組織、黨員以及中小學師生開放共享。
“北大每年大量學生要走向社會進行實踐,我們把思政課上到校門外,上到田間地頭。”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于鴻君說,在項目和科研成果落地方面,北大還有一批校友企業,有一些符合副中心發展要求的項目,將來也有望整合過來。
現場
高校走訪通州重大工程期待雙方合作
對接會結束后,首都高校領導實地走訪調研,了解通州重大項目建設情況。在通州文旅區,高校負責人登上觀景臺,眺望環球主題公園拔地而起的游樂設施。“主題公園已經初顯規模了,我們對即將開啟的合作對接非常期待。”北京電影學院是通州文旅區的對接高校,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健說,高校有義務用專業服務四個中心,尤其是文化中心建設,包括位于通州以電影為主題的環球影城建設。
“我們有專業師生資源,從文化產業的規劃和管理,到文學編劇、表演、攝影等專業,都可以為副中心和文旅區提供專業支持。”張健說,雙方對接也為學校人才培養搭建平臺。
對話
通州區委組織部部長陳江華:
副中心建設需要首都高校的支持和參與
在副中心如火如荼的建設中,為何要推動“黨建引領,首都高校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設”百千萬聚才工程?高校人才資源將給通州哪些重點領域和項目帶來改變?對此,新京報記者對通州區委組織部部長陳江華進行專訪。
新京報:為什么要實施百千萬聚才工程?
陳江華:要高標準實施城市副中心控規、高質量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離不開數量充足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和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離不開先進的現代化都市文化軟環境建設。而首都高校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優秀人才培養的搖籃和聚集地。按照區委要求,我們提出實施“黨建引領,首都高校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設”百千萬聚才工程。
新京報:請簡要介紹一下通州百千萬聚才工程?
陳江華:長期以來,通州區與首都高校保持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這次,我們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施“百千萬聚才工程”,用3年時間,組織100名高校干部到通州區掛職鍛煉、交流工作,組織1000名高校專家學者深入通州開展課題研究,組織10000名在校學生到通州參加社會實踐、增長才干,引導優秀人才“來通州、知通州、愛通州、建通州”。
新京報:通州和高校雙方如何受益于百千萬聚才工程?
陳江華:我們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方面,為副中心引進一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直接參與建設,同時,也希望通過與高校合作,將高校的先進文化與通州的大運河文化碰撞交融,促進副中心開放、包容的現代化都市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我們希望這個活動是雙贏、多贏、共贏的,通過開展合作,為高校鍛煉干部、培養人才提供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為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搭建平臺、提供支持,為高校發展作出通州應有的貢獻。
新京報:首都高校和通州相關單位已有初步對接名單,在匹配上是如何考慮的?
陳江華:我們將學校特色和鄉鎮定位進行結合,比如宋莊鎮的定位是藝術創意小鎮,臺湖鎮的定位是演藝小鎮,文化旅游區有環球影城項目,我們根據這些鄉鎮、園區的特點和需求,匹配了相應的藝術類高校進行對接。通過黨建引領、組織發動、黨員帶動、校地互動,增進首都高校與通州區在副中心控規實施、黨的建設、基層社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干部交流培訓、學生創業就業、校地文化交流、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和領域展開合作。
新京報:今年拿出30余個崗位,提供給高校干部開展實崗鍛煉,有什么考慮?
陳江華:我們今年從14個街鄉、12個委辦局拿出30個左右的副處級崗位,提供給各高校處級干部開展實崗鍛煉,這些崗位主要涉及城市規劃、產業發展、財經金融、市政市容、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等方面。舉例來說,城市副中心有“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科技創新”四大功能定位。運河商務區的金融服務將會是通州區的支柱產業,目前通州這方面的干部儲備還不足,我們特別希望能引進一批財經類的專業型干部。同時,也希望通過干部掛職,為副中心引進一批好的產業和企業。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高校 干部 副中心 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