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奮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題:奮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周瑋 史競男 王思北
電影《攀登者》劇組成員代表亮相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奮斗吧 中華兒女》以“奮斗”為主線,通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形式,全要素運用交響、合唱、舞蹈、朗誦、情景表演等舞臺手段,再現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不懈奮斗的偉大歷程,獲贊“為人民樹碑、為新中國立傳、為新時代放歌的藝術作品”;9月30日至10月7日,我國電影票房以50.5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領跑,創作者通過類型化創作和藝術創新,與觀眾的愛黨愛國信念和拼搏奮進激情共鳴共振……這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是藝術創作從高原向高峰的奮力沖刺。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五年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呈現出令人振奮的嶄新圖景——
上海歌舞團演員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匯報演出獲得文華大獎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6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作家藝術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進一步深入生活聚焦現實,潛心創作深耕不輟,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電視劇《海棠依舊》《絕命后衛師》《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電影《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圖書《海邊春秋》《戰上海》《主角》,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廣播劇《“事兒媽”宋小娥》等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為“文藝繁榮發展大計”立柱架梁,為攀登高峰“鋪路架橋”,一系列新政出臺,強化問題導向,采取有力措施,繁榮文藝創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文藝惠民活動遍地開花,融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接地氣、重實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五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承擔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鮮明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火熱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大力弘揚、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創作生產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培根鑄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事業,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出席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給內蒙古烏蘭牧騎隊員、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給老藝術家牛犇寫信,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向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致賀信,圍繞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文藝在新時代的更大繁榮發展指明了道路。
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宣傳文化等部門深入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加強組織引導,推動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體系。
五年來,繁榮文藝、促進創作的高含金量政策密集出臺。《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等重要文件,為文藝發展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政策保障。
聚焦瓶頸,破解難題,一系列文化新政精準發力。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中辦、國辦出臺《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2018年6月,中宣部等部門印發通知,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促進影視業健康發展。
針對評獎過多過濫、公信力不強的問題,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大幅度清理壓縮節慶活動中舉辦的文藝評獎,壓縮幅度87.5%。以此為契機,文藝作品評價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中央令出,各地各部門積極跟進,推動中央政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
加大藝術創作規劃編制實施力度,制定《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規劃(2017-2021年)》《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等,藝術規劃體系逐步完善,藝術創作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發揮重大工程項目帶動作用,組織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劇本扶持、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輿論引導能力提升、記錄新時代、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等工程,推出一批能夠在歷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優秀作品。
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2013年至2018年,全國國有文藝院團財政補貼由101億元增加到154億元,年均增長近9%;國家藝術基金自2014年成立以來共確立資助項目5112項,資助資金總額約41.1億元;電視劇優秀劇本扶持引導專項資金2013年設立,引導資源向精品聚集、突出作品社會效益;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專項資金、國家紀錄片發展專項資金、國產動畫發展專項資金等極大激發了各類文藝節目創新爭優的積極性。
偉大的時代呼喚杰出的作家藝術家。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只要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銘記于心、落實于實踐,我們就能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把自己千錘百煉成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秀作家文藝家。
9月26日,“偉大歷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這是觀眾在參觀展出作品《中國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飛機》。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將偉大歷史征程記載于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9月26日在中國美術館揭幕,以壯闊恢宏的丹青畫卷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
“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的130余件新創優秀現實題材作品首次在展覽中集中亮相。蓄積于美術家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所寫照的山川、所塑造的人物、所表現的歷史、所描繪的現實,成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生動注腳。
五年來,人們欣喜地看到,摒棄浮躁、潛心創造的創作信念深入人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成為文藝界共識;現實題材作品大量涌現,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成為當代中國文藝的鮮明品格。
8月18日,由湖北省荊門市藝術劇院創作的大型現代花鼓戲《鄉月照人還》在北京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上演。 新華社記者 馮為民 攝
2019年夏天,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在京上演,全國31個省區市31臺劇(節)目集中亮相,展示了民族戲曲蓬勃旺盛的生機活力。既有弋陽腔《方志敏》等熱情歌頌崇高理想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也有新疆曲子劇《金子般的心》等積極弘揚新風美德的優秀之作。現實題材創作在會演劇目里占比近60%,荊州花鼓戲《鄉月照人還》等聚焦反映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滬劇《小巷總理》等生動塑造基層干部的感人形象……持續兩個月的演出以濃濃的鄉音鄉韻吸引了許多“北京家鄉人”,觀眾上座率達90%以上,網絡點擊總量1.44億多人次。
2018年8月,一部謳歌塞罕壩幾代造林人創造生態奇跡,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部戲劇本創作用了7年多時間,拍攝用了一年多,輾轉8個地方取景,不少都是在沙漠、極寒等惡劣條件下實景拍攝。播出后,其收視率最高時達到1.6,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近年來,精心打磨、精益求精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電影《血戰湘江》《百團大戰》《紅海行動》,弘揚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黃土高天》,以普通人視角反映時代巨大變遷;歌曲《不忘初心》《新的天地》《我們都是追夢人》《時代號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油鼓勁……昂揚的旋律奏響時代強音,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心。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勇作時代“弄潮兒”,新文藝樣式不斷推出,別開生面引領時代潮流。
2019年暑期電影票房冠軍《哪吒之魔童降世》,將中國經典傳統故事二次創作成為具有現代風格的動畫電影,收獲好評無數;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將中華文化元素與現代文藝形態相結合,成為備受年輕人追捧的“爆款”;《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真人秀、脫口秀、益智競技等綜藝元素的科技類節目,激發青少年熱愛科學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國慶70周年之際,我國首次頒發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在這無比光榮的時刻,人們看到了王蒙、秦怡、郭蘭英這些文藝界熟悉的身影。他們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 ”,是挺立時代潮頭的藝術“常青樹”,為后輩文藝工作者樹立了榜樣與標桿。
五年來,我國文藝創作隊伍愈發呈現人才輩出、幾代同堂的生動局面。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文藝家在創作實踐中磨煉人品、鍛造藝品,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不斷充實壯大。
2018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給新入黨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圍繞文藝工作者“從藝做人”,提出了“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這一崇高目標和重要標準,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成長成才注入強大精神動力、提供重要遵循。
廣大文藝工作者表示,要堅守理想信念,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貢獻力量。
憑借對《初心》中“老阿姨”龔全珍的生動刻畫,丁柳元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獎。“在當代優秀共產黨人的字典里,‘信仰’是最耀眼的兩個字。對理想的執著、對信念的堅守,并沒有褪色,從不曾缺席。”她說,“從影以來所塑造的這些女性英雄形象,都深刻地影響著我的心靈狀態和表演品質。與其說是我塑造了英雄角色,不如說是英雄角色塑造了我。”
“只要以真誠的創作態度,付出辛勤的汗水,主旋律電影一樣可以叫好又叫座。”在《紅海行動》等影視劇中有出色表現的演員張譯說,“感謝培養了我十年的軍隊,它賦予了我軍人的風骨和品格,也把軍人的職責融入了我的血液。拍攝過程中,我們更是親眼見證了我國國防實力的強大。經歷了半年的拍攝,我們終于將植根于骨子里的國防自信,用精彩的故事傳遞給了觀眾。”
7月27日,中央歌劇院在云南省迪慶藏區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這是中央歌劇院女中音歌唱家孫雪曼(右三)與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演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2019年9月25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紅色文藝輕騎兵當選“最美奮斗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臺——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曾不止一次為他們點贊,并勉勵他們“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到牧區演出(2018年8月22日攝)。 新華社發(東哈達攝)
7月27日,中央歌劇院在云南省迪慶藏區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這是中央歌劇院女中音歌唱家孫雪曼(右三)與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演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為人民大眾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發展文化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真正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不僅“身入”,而且“心入”“情入”,深入生活的主動性、為人民創作的自覺性不斷增強。
在基層廣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快板《說說黨的扶貧政策好》、數來寶《下好創新先手棋》等廣受群眾歡迎;全國1000余家博物館推出近萬場精彩紛呈、獨具特色的“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為廣大群眾獻上精美文化盛宴;各地激勵鄉土能人自創自編自導自演“村晚”,凸顯濃厚年味,吹起文明鄉風……去冬今春,中宣部組織各地各部門廣泛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全國各地共組織1.2萬支文化文藝小分隊、21萬余場文化文藝活動,比2018年翻了一番,營造出濃厚熱烈的“年味”“民味”“文化味”,惠及億萬基層群眾。
“坐熱你的板凳,溫熱我的情。喝碗你的井水,清亮我的心靈。”幾年來,中國文藝志愿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歌《走近你》悠揚的旋律回蕩在邊防哨所、部隊營房、建設工地和學校操場。無論是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還是夫妻哨、炊事班、居民社區的寥寥幾人,文藝志愿者都將最好的狀態展示給觀眾,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有數字顯示,近年來,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各創作單位每年開展創作采風、結對幫扶等活動約1萬項,參與的藝術工作者約10萬人次。
五年來,全國文藝界重拾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的優良傳統和良好風氣,深入采風創作的越來越多、長期扎根基層的越來越多、反復深入生活的越來越多,推出一批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佳作。
紀錄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綠水青山》等聚焦普通百姓生活,全方位展現當代中國人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等具有歷史厚重感和現實關懷,表現了普通勞動者在逐夢圓夢中的成長故事、創業經歷、奮斗奇跡;網絡文藝作品《復興之路》《大國重工》等反映時代精神,貼近人民生活,展現出新時代美好生活需求不斷增長中出現的新圖景、新風尚……
文藝舞臺的聚光燈,一旦對準了千千萬萬人民大眾,時代的畫卷就格外生動逼真。文藝工作者只要與人民同在,就一定能獲得無窮的力量。
“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我們都是你的兒女,你是永遠的爹娘……”9月26日,民族歌劇《沂蒙山》唱響國家大劇院,生動講述沂蒙革命老區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革命歷史,觀眾反響熱烈。
為創作這部戲,劇組多次赴沂蒙老區采風和體驗生活,深入了解沂蒙故事、沂蒙精神、沂蒙風土人情、民歌民謠,感受傳統戲曲及民間音樂、表演的藝術魅力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沂蒙山,是人民軍隊勝利的靠山!沂蒙山,是軍民同心的不朽豐碑!”導演黃定山說,“我們在《沂蒙山》的創作中,重視向傳統的民族歌劇藝術學習,把歌劇藝術的根須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呼喚著廣大作家藝術家自覺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用飽滿的筆墨謳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時代,以深刻的思辨引領風氣,激發向上向善、同心筑夢的精神力量。
走訪了202個村莊,用手中的筆記錄了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羅霄山區、閩東山區以及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精準扶貧重點地區貧困鄉村脫貧攻堅的現實場景,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寫出了《鄉村國是》。這部作品獲得了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論稱其是“一部莊嚴厚重、氣勢恢宏的文藝扶貧力作”。
“我把這部作品的話語權交給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把盡量多的筆墨留給他們,把他們的心聲呈現和傳遞出來。雖然他們生活在最基層,他們是草根,但他們純真、樸實,他們有一種摧不垮的高大與偉岸。” 紀紅建說,拋棄一切功利,堅定而又堅實地行走在中國大地,真實地記錄現實生活,再現歷史圖景,關照現實,是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的責任與使命。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上,演員在表演節目《我們的道路》(2018年12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我的話語多得可寫成一部歷史,我的話語多得可組成一片星河,但說得最多最動情的便是:這一刻,我的心田流露著自豪!這一刻,我的眼里溢滿著驕傲!這一刻,我要大聲唱響:我愛我的祖國!”
觀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 中華兒女》后,一位觀眾的留言,道出億萬中華兒女的澎湃心聲。
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音樂會《信念永恒》,到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奮斗吧 中華兒女》,近年來,圍繞黨和國家重要時間節點舉辦的一系列重大文藝活動,以充溢愛國情懷、民族氣概、英雄氣節的強大正能量,奏響民族復興路上一個又一個強音。
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是當代中國文藝的崇高使命。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不久前,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揭曉。涵蓋電影、電視劇(片)、戲劇、廣播劇、歌曲、圖書等門類的73部作品,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全國文藝產品創作生產的最新成果,描繪出新時代的精神圖譜——
入選作品中,既有《換了人間》《必由之路》《信仰者》等對國家歷史進程的藝術化展現,又有《小崗新傳》《小村微信群》《那座城這家人》等對基層生活的生動抒寫,既有《我們都是追夢人》《點贊新時代》《我不是藥神》等廣受群眾歡迎的口碑之作,又有《流浪地球》《王貴與李香香》等創新作品類型的突破之作,更有像《十八洞村》《海邊春秋》《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反映十八大以來歷史性變革的現實題材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彰顯了昂揚向上的中國精神。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廣大文藝工作者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
2018年,著名作曲家王黎光赴貴州采風,有一個故事強烈吸引了他,這就是“天眼”工程總工程師南仁東的事跡:“喀斯特的山山水水、黔南的鄉音鄉情,與‘天眼’之光相輝映,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撲面而來地碰撞著我的內心世界,進而也激發和釋放了我的藝術創作能力,《心遠天高》作曲過程一氣呵成。”
“藝術家從自我生活的靈性,到文化碰撞的靈氣,最終上升到國家時代的靈魂,從小我到大我,方能實現‘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王黎光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使文藝創作不僅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有文化傳統的血脈。
從《記住鄉愁》《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品牌廣受歡迎,京劇《廉吏于成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晉劇《傅山進京》、豫劇《焦裕祿》、秦腔《西京故事》等多部戲劇力作叫好叫座、一票難求,到全國范圍內推進戲曲進校園、進鄉村,滿足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深深融入社會生活、百姓日常,潛移默化間涵養民族氣質、筑牢文化自信。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這種見賢思齊、海納百川的學習精神。
芭蕾之于中國是舶來品。中央芭蕾舞團建團60年來不斷吸納各種流派的芭蕾特色,并從悠久璀璨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元素,注入芭蕾這一外來藝術中,形成中國芭蕾自己的特色。而今,中芭用《紅色娘子軍》《過年》《鶴魂》《黃河》等優秀作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揚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被譽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靚麗名片”。
2019年5月,在達·芬奇逝世500周年紀念的日子里,吳為山的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被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收藏,成為繼亨利·摩爾、羅丹等雕塑大師之后的首位中國雕塑家作品。
意大利藝術研究院雕塑院院長安東尼奧·第·托馬佐說,我們看到藝術家超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對人類歷史含義的一種追求與探索,以及由此而來的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看上去是關于美的創造,其后面是文化交融、文明互鑒,這是中國藝術家的理想,也是中國藝術在當代發展中應有的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
抬望眼,新時代史詩般的實踐,必將催生史詩性巨作。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創作 文藝 中國 文化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