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美卓瑪變成了土卓瑪”
翻過一座又一座雪山,穿過一片又一片牧場。記者從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出發,越野車在深山里穿行8個多小時后,終于抵達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腹地的楚魯松杰鄉巴卡村。
臨近黃昏,山村寂然。記者在村口見到了巴卡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卓瑪——黝黑的皮膚,一雙疲憊的大眼睛,身穿一條牛仔褲,運動鞋上沾滿泥土。
1992年出生的卓瑪原是楚魯松杰鄉政府的干部,一年前到巴卡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巴卡村共50戶18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0戶。
卓瑪到村里干的第一件事,不是開會,而是挨家挨戶走訪村兩委班子成員。一個月下來,她基本摸清了村里致貧的原因:巴卡村地處深山,群眾思想觀念相對落后,“等靠要”思想嚴重。
轉變群眾固定思維模式何其艱難。“把我的補貼按時發給我,我就脫貧了。”“地不多怎么豐收?牦牛不讓多養怎么有錢?”面對這些“落后調子”,卓瑪不厭其煩地給群眾解釋國家的惠民政策和生態保護政策,做思想工作,動員人們到工地打工,購買卡車跑運輸……
2019年初,札達縣等25個縣(區)宣布退出貧困序列。雖然脫貧了,但另一個問題卻困擾著卓瑪,如何鞏固提升脫貧的成效?
看著村里邊境小康村、公路改造項目開工建設,卓瑪心里有了盤算:籌建一個集體產業——農牧民運輸隊。
和村兩委班子成員認真討論后,大家都認為這個項目可行,項目也得到鄉、縣認可。很快,“農牧民運輸隊”扶貧產業項目正式獲批,還獲得290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
買什么車?誰來開車?怎么分紅?誰來養護?卓瑪心里有了初步的想法。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多無勞力、沒技術,只能聘請非貧困戶來開車;機器養護、司機工資、貧困戶分紅按2:3:5比例劃分。
來到村子的第二天,卓瑪前往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征求意見,記者也隨她前往。
巴卡村下轄巴角、卡熱兩個組,兩組相距很遠。皮卡車翻過一座山,又沖下一條溝,一路顛簸,頭不時會撞到車頂。
“我已經練就了一套隨車搖晃的扭擺功夫。再遠的路,只要群眾能到達,我就能到達。”這一年,不管是河水暴漲還是大雪封路,群眾在哪,卓瑪就到哪里。
腿腳不便的扎西努布老遠迎了過來。55歲的扎西努布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是5個孩子的父親,最小的兒子旦增曲達才9歲,還患有疾病。卓瑪對他說,召集一下組里的貧困戶,和大家商量個事。
對于產業收入劃分,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沒有意見。“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們脫了貧,生活有保障。如今,又幫我們籌建運輸隊,有這么好的政策,加上我們努力,生活肯定會越過越好。”扎西努布代表貧困戶說。
天色漸暗,一場沒有文件和發言稿的村民大會在村委會召開。卓瑪和村干部群眾圍坐在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語熱烈討論著……最終決定聘請索南旦增等4人為運輸隊司機,確定了司機工資、貧困戶分紅等事項,農牧民運輸隊的事就算有了著落。
在深山,卓瑪不僅要教育群眾轉變觀念,還要督促大家勤勞致富。“過去,不少群眾靠國家補貼緊巴度日;現在,群眾都爭著學電焊、蓋房、開車技術,有些人還出山打工做生意,日子越過越好。”巴卡村黨支部書記次白益西說。
到村任職后,卓瑪學會了種青稞、給牲畜分欄、測量水源等多項技能。一年前巴角組建牛棚,她干脆就借住在村民歐珠多杰家,和大家一起干活。白天男人們砌墻、上房梁、焊鐵架,她就和婦女們做飯、和稀泥、抱石頭,衣服上沾滿泥土,大家笑稱她“美卓瑪變成了土卓瑪”。
高原深秋,好消息也從巴卡村傳來:村里購買的1臺裝載機、4輛卡車、1輛物流車和1輛皮卡車,已全部安排到鄉里的工地接了項目,目前已創收20余萬元,預定到年底收入會更可觀。
卓瑪說,這幾年群眾住上了寬敞舒適的新房,“等靠要”思想轉變得很快。“這是村里發生的最大變化,也是我最想看到的變化。希望群眾的思想觀念轉變得再快一些,增收的渠道再多一些。”她說。新華社拉薩電
關鍵詞:美卓瑪變成了土卓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