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政策前沿 政策前沿
產業扶貧:好政策還要好落實
【光明論壇】
今明兩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從統計數據上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到1660萬人,同期貧困發生率下降8.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基層一線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據媒體報道,有些地方的產業扶貧政策出臺缺乏連續性和配套舉措,造成“干部一走,產業就散”的情況;有些地方為讓考核指標更好看,把資產收益扶貧簡單等同于“分紅式”扶貧,導致貧困戶依賴“坐享其成”,扶貧項目后繼乏力……這些問題的發生,影響了當地群眾對扶貧工作的信心,本質上仍然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要將扶貧工作做得更扎實,就要厘清問題實質、樹立責任意識,努力為明年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產業扶貧,特別是資產收益扶貧模式,仍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工具”。“工具”用得好不好,關系到扶貧工作和成效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客觀地講,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期,工作壓力與難度較以往肯定是大幅增加的。首先,在尚未脫貧人口中,長期患病、殘疾人、孤寡老人等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人口比例越來越高;其次,受制于惡劣地理條件和薄弱經濟基礎,很多深度貧困地區的問題無法寄望于“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區域統籌規劃并做好長期“作戰”準備。
作為具體執行者,基層黨員干部首先要對政策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人民群眾才能對擺脫貧困更有信心。回顧我國對貧困問題的治理路徑,實際上就是掌握并遵循經濟發展內在規律、順應歷史潮流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釋放人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讓依靠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成為可能;通過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人們有了享受時代紅利從而走向富裕的機會。但是,隨著高速經濟增長對貧困治理的邊際效益遞減,一般性的產業扶貧在“頑疾式”貧困面前就顯得束手無策了。資產收益扶貧的目的,就在于為貧困人口創造財產性收入,將其拉入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在《21世紀資本論》中,該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基于歷史視角的觀點,即資本收益率從長期來看總是高于國民收入增長率。在市場機制下,這種根源性問題帶來的不平等是無解的,同時也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這就是為什么要在國家層面對貧困人口進行扶持的重要原因:當個人有了財產性收入,他就會有長遠打算,人力資本潛能將得以釋放;區域內優勢產業有了啟動資金,地區經濟發展就可以開啟良性循環,促進總收入穩步提升。特別是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來說,它們陷入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或由于地理位置,或由于歷史原因,雖然擁有走向富裕的資源稟賦,但卻無法擺脫現實困境。政策、資本以及良好組織等強大外力將這些貧困地區推出貧困陷阱后,才能開始討論如何走上繁榮之路。
好政策還要好落實。上文提到的“分紅式”扶貧即是一例,在落實中形成了變相的“救濟”。產業扶貧及資產收益扶貧,核心在于通過改變貧困人群的身份來激發其致富意識,并通過以集體的形式進入市場經濟體系,避免了由于知識、經驗、資本匱乏導致的個人面對市場的弱勢地位,財產性收入只是為撬動這一目的而放置的杠桿。有的地區將資金投入與本地無甚關聯的產業項目,甚至是外地商鋪,雖然獲得很高的資本回報、貧困戶能分到不少錢,但初始時希望通過本地產業興旺來直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間接提高他們自身能力的目的無疑就落空了。實際上,對于貧困人口來說,就業特別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工資多少并非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它能賦予他們足夠的心理空間去嘗試人生的更多可能,在穩定預期的基礎上規劃未來。此外,在資產收益扶貧模式中,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平臺搭建方,企業是經營主體和生產決策者,但并不意味著貧困人口的作用消失了,可以坐享其成了。在實踐中,有些地方已經產生了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后的公司治理問題。比起擔心企業可能會出現的經營風險、資金和實物資產安全缺乏保證等在法律框架下可以解決的問題而言,如何建立配套監督機制、落實監督責任更加值得關注。上級機關、扶貧干部如何給貧困人口講明白他們的權利和義務,為當地留下一套行之有效的決策、監督機制,培育起當地人民群眾對公共利益的熱忱,是決定會不會發生“人走產業散”的關鍵。
深刻認識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才能更好地貫徹國家戰略。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同時也在提高全社會經濟效率、縮小經濟鴻溝、實現社會公平、提振發展信心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黨和國家對貧困問題的宣戰,讓貧困人群有了嶄新未來,其他人同樣也為國家的擔當與作為而“心中有底”。一個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的國家,有信心實現持久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因為希望才是真正前行的動力。
(作者:趙明昊,系吉林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學博士)
關鍵詞:好政策還要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