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頭暈”“手無力”是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這個詞,在心血管病高發的現代并不令人感到陌生。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很大,與之不匹配的,是它的征兆并不明顯。很多時候,一些看似尋常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身體反應,恰恰是及時發現、診斷、治療動脈硬化的最佳時機。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在動脈硬化中發病率非常高的鎖骨下動脈硬化閉塞癥。
1 半夜醒來為何“摸不到”脈搏
在某個深夜醒來,你頭暈眼花,胳膊又涼又麻,連拿起床頭水杯喝水的力氣都使不出來,再仔細摸摸手腕,竟發現脈搏“消失”了!你被驚出了一身冷汗——“我手腕的脈搏哪兒去了?”
如果說這個場景有些不可思議,那下面幾種情況,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幾率更大。拿著鍋鏟炒菜,忽然覺得胳膊特別酸,難受到必須停下來休息;提著平時完全提得動的重物走路,不一會兒胳膊就酸痛難忍,把東西放下來休息才能緩解。
臨床醫生提醒,無論是頭暈(尤其是視物時有旋轉感的眩暈)、上肢無力發涼酸疼,還是手腕脈搏“摸不到”,往往都預示著同一種疾病——鎖骨下動脈硬化閉塞癥。
首先來說說“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概念。它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的表現,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
人的血管隨著年齡增長,一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改變。動脈硬化導致的脂質斑塊在血管壁上逐漸沉積,日積月累,最終導致血管的嚴重狹窄,甚至閉塞。
鎖骨下動脈閉塞在臨床上很常見,占到所有主動脈弓弓上動脈硬化閉塞的三分之一,常見于年齡大于45歲、吸煙、合并糖尿病等有動脈硬化閉塞高危因素的人群。
2 兩種癥狀跟鎖骨下動脈有關
鎖骨下面的那條動脈在哪兒?從身體表面來看,它的位置就在肩膀下面,因為位置很深,我們無法像觸摸脖子上的頸動脈那樣感受得到它的搏動。
鎖骨下動脈的作用是直接給上肢供血,同時它上面的分支會給大腦,甚至心臟供應一部分血液。但隨著動脈狹窄程度的加重,會造成病變遠端的動脈壓力變低,導致上肢缺血。一旦發生上肢缺血,部分大腦里的血流就會從椎動脈流向胳膊,造成本來應向大腦供血的椎動脈,反而從大腦里把血帶走,去“援助”缺血的上肢。這樣的結果就是大腦供血不足,嚴重時會增加腦梗死的風險。
當發生鎖骨下動脈硬化閉塞癥時,臨床典型癥狀容易辨別。一個典型癥狀是,出現閉塞病變這一側的胳膊不能持續之前完全可以勝任的勞動,表現為提重物沒一會兒就感覺胳膊酸疼,必須把重物放下才能緩解。另一個典型癥狀就是前文提到的旋轉性頭暈。
一般來說,這兩種癥狀可能有多種誘因,非專業人士并不能準確判斷。大家要做的是在發現類似癥狀后給予重視,及時就醫、檢查,以免病情延誤。
3 自測注意雙上肢血壓差值
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生病,除了參考上述明顯癥狀外,還可以自測。
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檢查手腕動脈,確切的位置是在大拇指根部的延長線上,也就是中醫號脈的地方。如果發現跳動的強度明顯低于另外一側手腕脈搏或者消失,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上肢的血壓。
正常人雙上肢血壓的差值在20mmHg之內,如果血壓差值大于30mmHg,需盡快到醫院進行腦血流和頸動脈超聲的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鎖骨下動脈狹窄,甚至閉塞。
對于有頭暈癥狀的患者,由于頭暈的誘因非常復雜,如病因有頸椎病、頸動脈狹窄、腦梗死、美尼爾綜合征等,因此還要和其他常見病因放在一起綜合分析、鑒別。即使頭暈癥狀不典型,也建議到醫院就診,必要時接受頭顱核磁、頸椎核磁及內耳功能檢查,以確診病情。
4 治療方案首選支架手術
被確診為鎖骨下動脈狹窄程度嚴重或者管腔閉塞后,該怎么辦呢?
門診曾經來過一位患者,因頭暈嚴重就診,我們檢查后發現其鎖骨下動脈存在閉塞。但他沒有繼續接受治療,最后導致腦梗,不幸的是沒能搶救過來。所以,我們建議相關患者應有積極治療的態度,越早進行外科干預,就能越早遠離腦卒中的危險,改善肢體的供血功能。
就治療手段而言,傳統的方法是人工血管搭橋,可以有效恢復上肢和大腦的血流,缺點是創傷大。近年來隨著介入微創技術的發展,鎖骨下動脈硬化重度狹窄和閉塞,首選的治療方案是支架成形手術。這種手術從大腿根處穿刺,利用微創器材撐開病變位置,置入支架,使血流形態方向得以糾正。從臨床情況看,這種微創手術的效果與搭橋手術相差無幾,只要遵醫囑堅持吃藥,定期隨訪,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
因為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硬化,所以患者除了接受治療外,還需要嚴格降脂、嚴格戒煙,積極控制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我們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腦血管和頸動脈超聲檢查,這樣可以有效發現頸動脈或鎖骨下動脈的異常,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編輯:劉暢
關鍵詞:動脈硬化 閉塞 手無力 支架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