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產業對接 產業對接
青海:林業促扶貧綠色惠民生
騎上摩托車,拿著望遠鏡,手里還握著一本巡護日志,這已成為牧民桑杰的標配。
45歲的桑杰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勒那村牧民,是一名生態管護員。總面積超過2.5萬平方公里的瑪多縣人口僅有1.5萬,擁有豐富的草原和畜牧業資源。
桑杰的家鄉位于黃河的源頭瑪多縣。長江和瀾滄江也發源于青海省。三條河流源頭所在地被稱為“三江源”,面積達36.6萬平方公里。
“我的工作就是保護好家鄉的山山水水,對周邊的濕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動物進行日常巡護和監測。”桑杰說,平時巡護時他們還會監督執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情況,每月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資。
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設立,旨在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并逐步實現“一戶一崗”,管護員優先從貧困戶中選擇,每戶一名,培訓上崗后按月發放報酬,年終進行考核。
青海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該省在國家安排1.3萬名生態護林員基礎上,積極在森林、濕地、草原等管護工作中設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管護員,目前全省共設置建檔立卡生態管護員近5萬人。
“建檔立卡生態管護崗位帶動近1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我們在生態保護與貧困人口脫貧中實現了雙贏。”青海省林草局局長李曉南說。
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鄉邊麻溝村共有162戶、612人,當初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共有10戶,該村是遠近聞名的“花海村”。
45歲的周治林以前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獨特的花海資源,他和家人開起了農家樂,高原美食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味蕾,也讓他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以前我們主要收入就是種地,現在隨著環境越來越好,村里很多人開起了農家樂,每年我們農家樂收入近9萬元。”周治林高興地說。
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說,他們依托森林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2018年,邊麻溝花海景區全年接待游客7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400余萬元。
按照《青海省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和《關于創新造林機制激發國土綠化新動能的辦法》,青海不斷加大國土綠化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造林綠化新機制,鼓勵貧困戶參與國土綠化、培育造林合作社、鼓勵林草產業企業吸納貧困人口。
青海省還借助獨特的氣候資源,重點支持中藏藥種植項目和藏茶建設項目。2018年以來,下達林草產業發展資金4120萬元,重點支持支持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種植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藏藥種植項目和藏茶建設項目。
如今青海已成立中藏藥產業發展協會,與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機產業(海南)有限公司簽訂中藏藥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效解決了青海中藏藥產銷難的問題。
【編輯點評:產業富農產業興農,依托森林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這才是長久地產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