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我國“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新華社上海8月14日電(記者張建松)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在14日召開的“南海深部計劃”成果匯報會上介紹,8年來,該計劃共立項60個(重點51項,培育9項),通過對南海深部進行系統觀測,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學問題上,提出了挑戰傳統認識的新觀點,取得了南海深部研究的科學主導權。
南海是全球最大的邊緣海,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深海區。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立項啟動了“南海深部計劃”,以“構建邊緣海的生命史”為主題,以洋殼深海盆的演化為“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血”,深海沉積為“肉”,將南海作為一只全球邊緣海的“麻雀”進行深入研究,以在嶄新的水平上認識海洋變遷及其對海底資源和宏觀環境的影響。
據汪品先介紹,“南海深部計劃”執行以來,極大地點燃了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的熱情,研究成果超越了預期。在學術理論層面上,主要是在“海盆成因”(即陸地如何張裂成為海盆)和“氣候演變”(即全球氣候如何進行周期變化)兩個地球科學重大問題上,打破了傳統的認識,提出了新的假說。
此外,在南海的深層海水研究上,我國科學家也首次對深水邊緣海盆地的水、碳循環中大洋和大陸因素相互作用,取得了基于實測的系統認識。
“這3個方面取得的進展,是南海深部研究的里程碑,使南海成為國際上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科學研究的進展,又為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科學問題。這表明南海具有眾多獨特的自然條件,可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汪品先說。
“南海深部計劃”執行過程中,正值我國深海科技實力加速發展時期,我國自主研制的7000米級和45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相繼下水。利用國內外條件,“南海深部計劃”實現了3個深潛航次和“3+1個”大洋鉆探航次,實現了數以百計的深海觀測錨系和大量的地球物理測量。深拖磁測系統、寬頻帶海底地震儀、深水錨系觀測、海山淺鉆等眾多先進深海技術,都在南海得到了集結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海洋科學與技術的融合發展。
通過“南海深部計劃”的實施,我國還廣泛開展了國際合作,培養鍛煉出一支多學科門類,跨越古今界限、海陸界限、地球和生命科學的界限等時空尺度的研究隊伍,推動我國地球與海洋科學的創新研究呈現出勃勃生機。
編輯:曾珂
關鍵詞:我國“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