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浙南山區小學的畬族美育調查
浙南畬族山區小學美育的開展狀況如何?生活在浙南溫州、麗水鄉村的孩子是否了解他們身邊美好的畬族美術呢?近日,杭州師范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小組,以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近距離考察了浙南畬族美術資源和畬族美育近況,并利用美術學專業優勢,開發相關的畬族美術拓展性課程。
眾所周知,浙南麗水和溫州山區的人跡罕至之處,畬族的村落星羅棋布。畬族是浙江省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畬族先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從閩粵遷移到浙南麗水和溫州,代代傳承著豐富的民間美術傳統,比如畬族彩帶編織和刺繡,目前已經成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近4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后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旅游開發和市場化對畬族傳統村落的沖擊,浙南畬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此行重點考察了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的東弄村和敕木山村,以及溫州平陽青街畬族鄉的王神洞村和九岱村。考察發現麗水和溫州山區的畬族村落人口在急劇下降,大量畬族青壯年勞動人口外出務工,平時只能見到少數留守老人,學齡兒童也大多隨父母外出就學。因此,村級畬族中學幾乎全部消失,村級畬族小學數目減少,適齡學生逐年減少,逐年轉移到城鎮規模較大的小學。所幸,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所調研的畬族小學,音體美課程并沒有減少,但對畬族美術傳統的運用和美育狀況略有差異。
在麗水,我們走訪了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族小學。景寧縣民族小學是積極響應少數民族政策出現的縣級民族小學,目前只有14年的辦學歷史,畬族學生比例是全縣所有小學中最高的。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的東弄村和敕木山村等傳統畬族村落目前沒有小學,畬族學生逐步轉移到縣級民族小學就學。在民族小學任教的美術老師徐老師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學校近幾年建設的特色美術教室。景寧縣民族小學通過第二課堂的課后美術拓展性課程的方式讓學生們體驗畬族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們對畬族民間藝術的印象。在民族小學的“畬族”特色美術教室里,我們看見許多由學生們親手制作的帶有畬族民間藝術元素的手工或是繪畫設計作品。其中有油紙傘傘面設計,鞠球設計,水墨畫畬族服飾等作品,都各有特色,令觀者眼前一亮。其中畬族風情的服飾元素是以往美術課程中最常被開發的部分。據我們了解,“畬族”特色的美術教室是由畬族老師授課,積極結合浙美版課程進行設計。由于景寧畬族自治縣政府對畬族文化建設非常重視,每年會組織畬族美術主題的繪畫比賽,民族小學的學生也會積極參加,并取得不錯的成績。各級美術比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整個景寧縣凸顯畬族風情的基調是一致的。
在溫州,我們調研了平陽青街畬族鄉中心學校。該校是創辦于1904年的百年老校,也是整個畬族鄉最大的小學。年輕的陳圣宗校長熱情地為我們作介紹,全校目前有6個年級,共120名學生,規模在逐年縮小。受限于編制緊缺,學校沒有畬族籍美術教師,僅由一名漢族教師擔任6個年級的繁重美術課程。因此,該校并沒有專門設計畬族民間美術技藝的相應課程,這也是平陽各地小學的普遍情況。近幾年青街畬族鄉積極發展旅游業,突出“竹海”特色,在小學的美術課堂里也會因地制宜,讓學生們在當地生產的竹筒和村民編織的斗笠上作畫。在學校的會議室和美術教室門口設置了畬族非遺宣傳走廊,營造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總體來說,受限于教學資源等條件,學校并沒有刻意開展畬族美育,學生的美術課程與畬族本民族特色相結合的地方并不明顯。但每年的畬族傳統節日,比如三月三,該校都是承辦點之一,學生也能耳濡目染感受到畬族非遺特色。
除了溫州麗水兩地畬族小學的美育調研之外,我們暑期社會調查小組也在當地畬族村落尋訪了畬族民間藝人,廣泛采風搜集各種元素,最終開發了畬族美術特色的拓展性課程,并在兩地的小學中現場實踐。麗水畬族調查小分隊在景寧縣中心小學開設了《有趣的畬字設計》課程,溫州畬族調查小分隊在瑞安陽光小學開設了《美麗的畬族服飾》課程。這是我們從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中汲取民族元素,理解文化內涵,并融入小學美術課程的一次全新嘗試。以《有趣的畬字設計》課程為例,就是因為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景寧縣畬族房屋的欄桿、窗戶和白墻上,常常裝飾有一個“畬”字,對這些畬字的美化五花八門,而“畬”字本身由“人、示、田”三部分組成,生動體現了傳統畬族人刀耕火種、辛勤勞作的生產方式。因此選定“畬”字字體設計為課程主題,并以畬族美術中的特殊元素——“彩帶”、“鳳凰”等為例子,引導畬族和漢族的孩子們更多地體會畬族美術元素的背后意涵。
經過歷時近兩周的調查和實踐,我們感慨良多。一方面,小學生是傳承畬族文化的主體,而目前在浙南麗水、溫州山區,畬族人口大量外出務工,鄉村小學規模萎縮,孩子們離開了生養他們、孕育了豐富畬族美術資源的故土,遠離了掌握畬族美術技能的老一輩藝人,能夠接觸到畬族美術熏陶的機會在客觀減少。另一方面,雖然兩地小學的畬族美育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仍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伴隨著旅游業和商業開發,可能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宣傳而沒有從精神內涵傳承著手,“得枝椏而不得根”,僅僅刻意突出畬族代表性的“符號”,而沒有繼承真正的文化精神內核。從今以后我們還會繼續關注畬族的優秀美術傳統,不僅注意到畬族美的表現,而是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畬族文化的內核,真正在民族藝術的花海中體會到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將畬族美育融入到生活中。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畬族 小學 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