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皇甫村的新“創業史”

2019年08月07日 17:46 | 作者:姜辰蓉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西安8月7日電題:皇甫村的新“創業史”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

蔥蘢的終南山在氤氳的云霧中時隱時現,淡青色的天幕下,綠油油的大地從山腳下蔓延過來,蔓過了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皇甫村,極力向著更遠方。

在這山水寫意一般的圖景里,村民羅利平俯下身子查看著田里的草莓苗。再過幾天,這些大苗就要被移植進不遠處的一個個溫棚中。草莓苗將會被種在溫棚的黃土梁上,到十一月份第一茬果實就會成熟了。

“開始移苗就忙得很了,一口氣不能停,直到苗子全部進棚。”羅利平說。今年48歲的他個頭不高,身體瘦削。在他看來,種草莓既得懂技術,還得受得起累。

但羅利平覺得受累比受苦強。六七年前,老人生病,孩子上學,微薄的打工收入難以為繼,那種日子才是有苦難言。

“這世上誰沒吃過苦呢。尤其從我們那個時候過來的。”皇甫村74歲的老人劉田民說,“我從小沒媽,父親還做地里活。柳青伯就常把我帶到他家里,馬葳姨給我做飯、補衣服。”在他的記憶中,“柳青伯”“馬葳姨”就是這世界上和父親一樣親的人。

皇甫村,這個平平無奇的關中村落,因一位作家、一部作品而與眾不同。1952年5月,《中國青年報》副刊主編劉蕰華(柳青)離開北京,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皇甫村,在這里一住就是14個春秋。在此期間,柳青與妻子馬葳就和普通的關中農戶一樣生活著。

柳青在皇甫村體察農民的疾苦,傾聽農民的心聲,參與了農村互助合作化運動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全過程。他傾盡畢生精力,打磨出現實主義文學經典《創業史》,展現出一幅新中國農民的生活畫卷。而皇甫村,就成為書中“蛤蟆灘下堡村”的原型。

“那時的村子里都是土坯房,房頂上蓋著稻草。就是地主家的房子,都只是用磚砌個房底,也蓋不起一磚到頂的房子。”劉田民說。一如《創業史》的描述,“人們住在土墻稻草棚里,春天害怕大風揭去棚頂的稻草,秋天又擔心淫雨泡倒土墻。”農戶們夢想著,“不知到什么年代,家家都能蓋起瓦房就好了”。

現在瓦房在皇甫村卻難覓其蹤。羅利平的家是二層水泥小洋樓,幾年前蓋這棟房子花了他50多萬元。二層粉白小樓、合圍的院墻、鑲嵌四字吉祥語的門樓,這是皇甫村的典型住房。60多年的時光過去,曾被農戶們作為幾輩子人奮斗目標的瓦房,轉眼又被他們拋在了身后。

《創業史》中的蛤蟆灘,能種青稞,能種水稻,來自秦嶺終南山中的涓涓水流滋養著這片土地。現在這里卻不見青稞、水稻,只見草莓、葡萄、水蜜桃,每年為種植戶帶來不菲的收入。

羅利平的30畝草莓,每年的純利潤就在20萬元左右。他的草莓型美味甜,在這一片小有名氣,不愁銷路。“這里的地好,不像塬上是膠泥土,也不像山上是砂石土,咱這里細沙土,特別適合種草莓。這里比山腳下氣溫略高一點,草莓成熟就早個幾天,能及時搶占市場。加上我基本不使用化肥、農藥,就用油渣、有機肥,草莓不僅口感好,吃起來也安全……”羅利平說起“草莓經”來頭頭是道。

書中蛤蟆灘的農戶們為了溫飽奔忙,種地、進山、換稻種……書外皇甫村的農戶們卻在各忙各的“事業”。“忙事業去了啊”,已成為皇甫村人見面打招呼的新口頭語。

羅利平覺得選擇創業種草莓,是他這輩子做得最對的決定。“我原先在附近的皮鞋廠打工,一個月就1800元工資。皮鞋廠后來也漸漸不行了,家里花錢處又多,就得找條出路。”他說。

2012年,羅利平跑去給周邊的草莓種植戶幫忙,也不要工錢,就是看怎么種草莓。“一來二去成了朋友,人家看我是實心學,就教給我技術。”2013年,羅利平東挪西借湊出了十多萬元,流轉了土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最近,村委會主任李波正忙著和村里的干部們一起,為皇甫村規劃新的“事業”。“按照長安區的整體規劃,這里將是生態產業的聚集區。我們需要抓住新的機遇,利用靠近終南山的條件以及文化優勢,發展民宿,做好果蔬產業,引導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致富。”李波說。

李波找到羅利平,希望他能當“帶頭人”,把草莓種植技術教給更多的村民。羅利平覺得責無旁貸,“只要村里人愿意學,我一定好好教。”他說,“如果有更多的人種草莓,我們皇甫村才有希望變成優質草莓的基地。長遠看才能打出品牌,發展得更好。”

作為《創業史》中“才娃”的原型,劉田民為他“柳青伯”守墓已有20年。墓園內松柏是劉田民當年親手所植,而今已有十來米高。“起初我父親守,后來我守。只要我在,就一直守著這里。守著我柳青伯,看著咱皇甫村的變化,現在都過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面呢。”這位74歲的老人輕撫墓碑,潸然落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皇甫 草莓 羅利 利平 創業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