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朱永新: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為人父母的普遍心態。但教育好孩子,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么?
顯然不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家規和家訓,還是苦口婆心的叮嚀囑咐,乃至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都會對孩子健康成長形成重要影響。但捫心自問,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我們真的合格么?如何開展好家庭教育?近日,本刊采訪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記者:家庭教育為什么如此重要?
朱永新: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學校當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學校教育。第一,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人一生生活在四個世界:母親的子宮、家庭、教室、職場。這四個世界中,最重要的、永遠也離不開的就是家庭。孩子在子宮的時候,子宮外就是他的家庭;在教室、在職場的時候,每天還要回到家庭。家庭是所有人生場所的中心,毫無疑問也是人一生最溫馨的港灣。第二,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階段。托爾斯泰就認為,“兒童自出生到5歲這段時期,在他的智慧、情感、意識和性格等方面,從周圍世界中所攝取的,要比他從5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多許多倍”。第三,父母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難以想象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言語,對孩子都會產生微妙的影響。在所有的優秀孩子身上,幾乎都有他們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家庭的語言、詞匯和孩子今后的職業選擇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中產階級家庭,父母往往會議論時政,討論國家社會;在相對貧困的家庭,他們可能討論更多的是當下的生活、經濟的問題。所以孩子關注點就不一樣,人生今后的職業選擇、人生道路也不一樣。
我一直認為,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在這幾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都談到了家國情懷、家風家教。隨著《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頒布,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格局、主要內容、保障措施等更加明確。但是,家庭教育仍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支持。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教育報聯合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九成以上的班主任認為家校溝通存在問題,排名前三位的問題分別是“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參與溝通的積極性不高”“與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民進中央在調研中也發現不少問題。比如“三點半難題”“信任危機”“家庭教育缺位”“微信群管理不當”等。比如學校和家長在家校共育過程中的責任邊界不明確、學校和家長對教育理念共識度不高等。比如學校開放度不夠,家長參與學校工作不夠深入,對學校缺乏必要的了解等。
阻斷家長焦慮的“劇場效應”
記者:現在很多人雖然意識到了要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但課外還有課、放假不放松的現象依然很普遍。大家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報班,自己的孩子不報班怎么行。
朱永新:這種中國式的家長焦慮,其實就是“劇場效應”的體現。所謂劇場效應,就是看戲時前排起立,后排就會被迫起立。為什么大家都要站起來呢?可能還是理念問題。家長大部分不了解教育常識,對教育的目標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么聽之任之、要么人云亦云。去年,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發布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結論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社會環境因素引發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程度最高,集中在學習成績、校園安全、手機上癮、課外培訓班等問題上。
記者: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朱永新:對家長,我覺得三件事情很重要。一是陪伴。孩子來到家庭和你成為一個共同體,這就是人生的緣分,怎么能不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其他的東西都可以重來,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是沒有辦法重來的。事實上我們很多人老了以后,才會發現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越是在孩子低齡時期,父母的作用越重要。如果在這個階段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孩子一生會把父母當成朋友,和父母交流。相反,如果這個時期沒有陪伴或者陪伴很少,今后想再走近孩子是非常困難的。二是閱讀。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叫《朗讀手冊》,扉頁上有這么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一個沒有閱讀的家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三是習慣。民進中央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想想也對,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看孩子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看他怎么對人,怎么處事。體育好不好不是單純看他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優秀,平時大吃大喝不鍛煉,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教育成功。
教育和有關部門要幫助家庭緩解教育焦慮情緒。針對家長的養育焦慮,幫助他們了解子女品行教育、親子關系的科學知識,了解家庭教育的特點、規律、方法,知曉包括家庭教育政策等在內的與其子女升學、教育分流密切相關的教育政策內容。規范要求家長配合、支持學校教育的具體內容,不宜布置過多超出學生身心特點、超出學生能力發展階段、不符合教育規律,主要依靠家長完成的手工操作、PPT展示,或機械式背誦記憶的應試教學內容。減輕家長教育孩子的壓力,特別是精神壓力和時間成本。
“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記者:家庭教育僅僅是家長的事情么?
朱永新:當然不是,不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首先,要推動構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良性互補關系。在學校章程建設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條款設計,指導學校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代表、全體家長會等形式,了解國家關于家長不同于學校和老師的監護責任和權力、權利,幫助家長區分自己和學校的學生安全責任分工,為預防、緩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鋪墊。指導家長“言傳身教”,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塑造學生良好的社會性,糾正其片面化的升學競爭觀念。進一步完善家校聯系機制,明確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的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模式,設立家庭教育專項基金。不斷完善婦聯、村(社區)及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支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保育、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知識與方法,不斷改善家庭教育功能正常履行所需要的物質條件、政策空間。通過政策解讀、專題培訓、主題研討、現場指導、案例展示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幫助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監護權和教育權。通過加強教師和家長的日常交往聯系,增進家校信任。
其次,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鼓勵婦聯、關工委、宣傳部門、村(社區)等社會資源參與家庭教育政策的宣傳落實工作。通過宣傳引導形成合理的社會評價,幫助家長切實轉變只有“上重點大學才是教育成功”的觀念,尊重子女的客觀差異,科學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標準。鼓勵學校借助視頻音頻交流手段,通過“代理家長”“愛心爸媽”“親子共讀”“書香家庭”等公益形式,幫助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家庭營造相對完整的家庭教育環境。
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紀伯倫那首詩《孩子》?詩中這樣寫道:“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然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所以孩子是借我們而來的,我們只有和他一起成長,才能真正讓他們成為自己。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孩子 家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