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貴州省政協主席蹲點調研細追問
林下經濟“盆景”變“風景”怎么破?
人民政協網6月28日電(記者 黃靜)“我們的茶石斛產品能賣到6000多元一斤,石斛茶也很受歡迎。”清華啟迪科技園丹寨創新基地技術總監劉焱晶所說的“茶石斛”“石斛茶”,是鐵皮石斛附生茶樹栽培技術帶來的后續產品。簡單地說,就是把石斛種在茶樹上,目前,這一技術的示范基地有200畝,已經初見成效。
“這種栽培技術能不能從兩百畝發展到上萬畝,實現規模化?能不能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讓林下產業從‘盆景’變成‘風景’?”貴州省政協主席劉曉凱在黔東南州丹寨縣鐵皮石斛附生茶樹基地調研時發問。
劉曉凱此次蹲點調研,就是要進一步了解林下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中還存在的突出問題。
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是貴州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貴州省提出要更大規模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動林下經濟等實現重點突破。“研究解決林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選準選好林下產業,走出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正是劉曉凱最為關切的。
前不久,他帶隊來到丹寨縣,走訪林下產業項目點。在甲腳村的高標準藍莓種植基地,茅臺生態農業公司相關負責人徐佳強介紹,在他們的帶動下,全縣種植藍莓3萬多畝,已成為縣里的一大主導產業。劉曉凱詳細詢問高標準藍莓的缽栽技術,他最關心的是如何擴大種植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企業盈利和群眾增收“雙贏”。
談到困難,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說,丹寨林地面積有上百萬畝,但是受采伐規程的限制,林地利用面積只有20萬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下經濟的規模化發展。
黔東南州是林業大州,森林覆蓋率達到66.68%,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劉曉凱認為,要研讀政策,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推動林下產業規模化發展。
“不種杉樹種什么?”劉曉凱近日在黔東南州榕江縣調研時,再次關切林業大計。
20世紀90年代,貴州省提出消滅荒山,開始大種杉樹。如今,漫山遍野的杉木郁郁蔥蔥,但它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一方木材只能賣八九百元。
近些年,各地開始逐步調整杉木林。“我縣每年調整2.8萬畝,一共要調整212萬畝杉木林。”榕江縣委副書記吳建良介紹。
“種什么是重大課題,一定要選好品種試種。”在定威鄉黃花梨種植示范基地,劉曉凱看著長了一人高的黃花梨樹苗說。去年6月試種的320株黃花梨到目前成活了212株,長勢良好。黃花梨經濟效益相對高,究竟能不能替代杉樹還需要時間證明。
2019年是貴州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調研期間,劉曉凱兩次召開座談會,與定威鄉、八開鎮、計劃鄉、水尾鄉、興華鄉的干部群眾深入交流,共同研究解決脫貧攻堅的突出問題。
這5個鄉鎮屬于榕江縣南部片區的月亮山山區,是全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各鄉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導產業,比如種植金鉤藤、花椒等,但從規模上看,還相去甚遠。
產業覆蓋哪些貧困戶?勞務輸出多少人?民政兜底多少人?……座談中,劉曉凱屢屢向縣、鄉鎮和村干部發問。他強調,我們的工作要精準到每個貧困戶,要有清單、脫貧路徑和措施,年底算賬,現在心里就得有底。
選準選好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山地文章、林業文章,大力引進優強龍頭企業,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劉曉凱希望,下次再來時,大家都能如數家珍。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林下 劉曉凱 經濟 政協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