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沙漠里的一朵小花——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政協委員敖特更花的治沙故事

2019年06月21日 20:07 | 作者:羅韋 汪凱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敖特更花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政協委員,蒙古族,中共黨員,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治沙民工連隊隊長,神湖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內蒙古花姐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2018年,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個人稱號”,以及鄂爾多斯市婦女聯合會授予的全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敖特更花”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最小的花兒”。

給敖特更花起這個名字的父母,沒想過他們家柔弱的小女兒會成為治沙人。

沒有父母舍得孩子受苦。母親心疼敖特更花,敖特更花卻希望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女兒戈日格能讀林業大學,將來跟她一起治沙。

“治沙苦,奮斗卻是甜的。”

人還是要有點精神的,敖特更花身上就有那么點精神。1998年,她為了治沙,放棄了信用社的“鐵飯碗”,回到沙漠;前幾年,家門口的沙漠里就有無數工程項目,她非要跑到新疆、西藏種樹治沙……

生在庫布其沙漠里的敖特更花,性格如沙柳般堅韌。

她愛笑又敢闖,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288個治沙民工連隊中唯一的女隊長,已經在庫布其沙漠里綠化了3萬畝荒漠化土地。

未來,她還想帶著更多沙漠里生活困難的農牧民一起干,“把家鄉變好,把日子過好。”

一朵小花不起眼,但千千萬萬朵小花手挽著手、肩并著肩,“鋪就”了多彩的沙漠。

2

苦熬,不如苦干

三千年前的庫布其還是富饒的草原。

在過度開墾和放牧中,草原變成了沙漠,橫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

沙漠里的生活就像民謠傳唱的那樣:“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庫布其窮、庫布其苦,庫布其孩子無書讀;沙漠里進、沙漠里出,沒水沒電沒出路。”

“人咋能長在這么一個地方?”

敖特更花出生在一個叫道圖嘎查的小村莊。“小時候,大風刮一晚上,沙子第二天早上就把門堵住了,得跳窗出去,所以很多人家的門改朝里開了。一旦沙子把房子埋了,就得搬家”“修穿沙公路前,我家門口只有3棵沙棗樹”……

沙漠里的人都想逃出去。敖特更花的父母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所以一直供她讀書。

她一年級是在沙漠里讀的,“學校在天鵝湖邊上,那時總共8戶人家,父母把我寄宿在親戚家,每學期給親戚一個羊腿或半袋子面。”二年級開始是在沙漠外讀的,“很多學生說我們沙漠里的人,洗臉不洗脖子,是車軸脖子。就因為這么句話,我還和一個男同學打了一架。”

那時的敖特更花很自卑,老覺得自己比沙漠外長大的同學矮一截。可她不甘心,“生活和環境逼自己想出路”。

拿學漢語來說。念職高時,她與學校附近賣東西的漢族人交流困難,就拼命學漢語,買了很多2張A4紙大小的白紙,用針縫成一個很厚的本子,練習多音字的拼音和用法,正反面寫得滿滿的。

很多人說,敖特更花是個有心人。可她說自己沒想那么多,也沒想那么遠,只是不想被眼前的困難難倒。

如果不是家里的一場變故,也許敖特更花現在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她職高讀的音樂,畢業后在河南一家歌舞團當演員。突然有一天,她父親生了重病,在包頭市一家醫院住了54天。出院時,她背著父親到火車站,母親拿著行李。下了火車,他們又花50塊錢租了柴油三輪,轉自行車、毛驢車回家。1995年,她父親還是去世了。

父親看病時,家里借了3萬塊錢。那幾年,敖特更花靠挖野生甘草、賣牛羊還清了欠賬和利息。收甘草的人看她是小孩,就在秤上做了手腳,可他萬萬沒想到,一個不到20歲的姑娘對于工人每天挖回去多少甘草是有統計的。

敖特更花曾是父親心中最柔弱的小女兒,現在卻是母親的主心骨。她的母親80多歲了,是一名共產黨員,當過婦女主任,性格很要強。敖特更花這點很像母親。

苦熬,不如苦干。做治沙人難,做治沙民工連隊隊長更難。

敖特更花遇到過很多困難,可當記者問她有什么差點邁不過去的坎時,她說已經想不起來了。“困難多的時候,我一個人哭過很多次,可是事情干完以后也就忘掉了。”

路通了,心也通了

1997年,杭錦旗開始修穿沙公路。

穿沙公路規范的叫法是“錫尼鎮—烏拉山鎮扶貧開發公路”,經過庫布其沙漠腹地,全長115公里。1997年開工,1999年建成。面對重重困難,有反對的人說這是“蠻干”,13萬杭錦旗人卻用“苦干”修通了這條路。

剛聽說要修路時,敖特更花心里除了高興,還有一點害怕。“第一個害怕的就是和外面的人打交道,因為不了解外面的信息。長久以來,沙漠里面只有二三十戶人家。”

后來在修路的過程中,她接觸了不少沙漠外的人,知道了修路真的是一件好事。“他們經常到我家借駱駝,去沙漠里面探路。”

路通了,心也通了。

穿沙公路,是一條治沙與脫貧的先鋒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就應該吃沙。”敖特更花想通了,逃離家鄉不是辦法,應該試著改變它。1998年,她沒有跟家里商量就辭掉了圖古日格信用社會計的工作,回到沙漠。母親一聽,脫鞋就要打她,哥哥姐姐說她是“傻子”,可最后誰也沒勸住她。

她笑說,自己認定的事,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敖特更花不是那種坐辦公室的性格。有人說,她天生是做買賣的材料。在信用社上班的閑暇時間,她賣過豆腐、醬油和蔬菜。“我看著人家的衣服可漂亮了,我也喜歡。但是在信用社的工資是300塊錢,除去100塊錢的路費,剩下的錢不夠買衣服。當時就覺得為什么我有手有腳,不能自己掙錢?”

敖特更花辭職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給推土機司機做飯。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賣油,自己為此還買了一輛摩托車,把油桶綁在車上給穿沙公路建設工地上的司機送油。“那時候油進到沙漠里面不容易,所以他們還挺感謝我的。”

做飯、賣油、種樹……敖特更花一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在沙漠里,玉米是放在糧房的甕里面的。我把掙的幾千塊錢卷成卷,拿皮套一套,也放進甕里面,五六個甕里,哪一個都有。快過年要出去的時候,再從甕里取錢。”

敖特更花干勁越來越足,日子也越過越好。

上世紀90年代末,在政府的主導下,企業開始參與治沙。當時,包括敖特更花在內的許多農牧民對企業的加入產生疑問,“它們過來是不是要占用我們的草場……”幾年以后,沙漠里的樹一年比一年多,懷疑才漸漸變為信任。

2007年,敖特更花成為治沙民工連隊隊長。“當時我老公反對過,說一個女人成天在外面跑太辛苦。可是當2009年我把樹種活的時候,他再也沒說過這樣的話。”

敖特更花也知道在沙漠里種樹苦,“但對于生長在沙漠的我們來說,種樹是必須要做的事,樹是給自己給子孫后代種的。我們自己的家鄉自己不治理誰來治理?”

人進,沙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庫布其沙漠三分之一得到治理的成功實踐在于:不僅讓沙漠綠起來了,還讓當地農牧民富起來了;不僅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還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

是什么創造了大漠奇跡?離不開包括敖特更花在內的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奮斗,還有他們身上“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

2007年是敖特更花事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她開始承包工程,需要應對很多之前不需要操心的事。

那一年,她從當地企業那里承包了2000畝的沙柳基地。承包下來以后她怕了,開支怎么解決?她得先墊一部分錢,“工人的工資不能欠。”

于是,她求哥哥給她做擔保貸8萬塊錢。“當時我哥罵我,說我是傻子。我家一年的收入不到1萬塊錢,八年、十年才能掙到8萬塊錢,他問我拿什么還?”后來,哥哥還是幫了她。

錢的問題解決了。那一年4月20日開工后,其他問題又接踵而來——

工人去哪里找?春季種樹的時間一般只有45天。敖特更花聽說烏拉特前旗火車站那里有很多工人,騎著摩托車就去招人。談好了種一穴多少錢,她雇了一輛車就把24個從甘肅來的工人拉到了工地。

樹苗怎么往沙漠里運?開始是靠工人每天早上往里背。背了幾天,工人累得受不了了。她想了一個辦法:租一輛212吉普車,把車后面的兩個門卸掉,做成跟現在的皮卡車一樣,送一趟給500塊錢。

水從哪里取?她和5個工人在沙漠里打井。人工打井需要往沙漠里背水,順利的話一天可以打一眼,不順利的話,需要2天。

后來,樹總算種完了。可敖特更花又怕了:“人家企業是掏錢買活樹的,我不知道種的樹活沒活。”可喜的是,樹苗的成活率是85%。驗收完,敖特更花請大家吃飯,她喝醉了,“當時真的是又想哭又想笑。”

這一步邁出去,敖特更花更敢干了。

2013年,她在庫布其沙漠最大的沙丘里種樹。“每天早上看不到太陽的時候,起床就走。一旦趕上特別大的風,上坡的時候眼睛根本睜不開,只能閉著眼睛用手腳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再看看往什么方向走。”那一年,他們種的樹成活率也很高。

人進,沙退!到今年,敖特更花帶著她連隊的工人在庫布其沙漠已經綠化了3萬畝荒漠化土地。

賽西雅拉圖是道圖嘎查人,今年35歲,他從十八九歲開始就跟著敖特更花在庫布其沙漠里種樹。他們之間的感情如親姐弟般,“花姐特別開朗,對工人好。”

敖特更花一直把工人當家人,因為她自己也是農牧民也打過工,懂得工人們的不容易。她與第一批的24個工人從2007年開始合作,至今已經12年了。

帶著干,幫著富

看著家鄉的生態好轉了,敖特更花的心態也變了。

“剛開始只顧著自己多掙點錢。后來看到一起干活的工人生活慢慢變好了,覺得應該多帶帶那些生活困難的鄉親。”

2017年1月,她領著6戶貧困戶12個人在庫布其沙漠做企業沙障的活兒,每個人干50天能掙2萬-3萬塊錢。想致富必須苦干。“早上從家里帶著包子出去,中午吃的時候就凍硬了,怎么辦?燒火烤著吃。礦泉水凍了,生完火再把火挪開,把瓶子在熱沙里放上一會兒就解凍了。”

這些工人不叫敖特更花隊長,喜歡叫她花姐。“跟花姐干活,才叫干活呢,冬天干得兩個臉蛋子都凍了。”

敖特更花跟鄉親們聊天時常說,“只要努力過,肯定能得到果子。要是不努力,縮在家里面,永遠不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啥樣的。”

帶著干,幫著富。今年5月1日,她帶著村里生活困難的農民孟克吉日格樂到通遼市開魯縣辣椒鋪嘎查種甘草、款冬花等藥材,每個月給他1萬塊錢。“今年拉扯上一年,能讓他把8萬塊錢的債還上。”

孟克吉日格樂話不多,他對敖特更花的評價就三個字———“好著呢”。他和另一個工人,跟敖特更花住在租的房子里,“花姐經常腌泡菜、做大鍋菜。我前兩天在地里干活中暑了,花姐馬上去給我買藥。”

辣椒鋪嘎查的工人也都愿意跟著她干活。當地的農民張小亮說,他們的工資都是當天發,“每天下午4點多,花姐都開車去附近的銀行給我們取第二天的工錢,光往返就要40多分鐘。”

她對工人講信用,也相信工人。“過年的時候,有的工人說工資花完了,想借點錢,我就借給他兩三千,等他第二年過來給我干活時再還這點錢。”

敖特更花和丈夫色日古龍都是熱心腸。

道圖嘎查的阿拉達日圖,前幾年在錫尼鎮開了家賣壁紙的店,收入不錯。但在2004年的時候,他家生活還很困難。當時,敖特更花和丈夫想著能幫一點是一點,專門到鎮上買棉花給他家做了2套被褥。他結婚時,又從別處給他借了3萬塊錢。

孩子是需要給予更多關愛的特殊弱勢群體。今年6月初,敖特更花在“杭錦旗女子協會”微信群中看到了一張照片,了解到照片中的男孩,讀小學六年級,父親是視力殘疾、母親是智力殘疾,奶奶已經60多歲了,一家人靠低保生活。她核實了情況后,給男孩打了1000塊錢,決定扶持他到高中畢業,每年給他5000塊錢。

多年來,敖特更花幫扶貧困群眾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

杭錦旗政協常務副主席呼格吉樂圖就十分敬佩她,“政協委員不是扶貧的主體,敖特更花委員卻一直組織、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她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也是一個有情懷、有格局的人。這就是守望相助的精神。”

有綠色,就有希望

“沙漠能不能成為我們的朋友?”錢學森和第一代植樹治沙人、全國勞動模范寶日勒岱對話時曾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庫布其給出了肯定答案。

沙漠變綠洲,也讓貧困的農牧民受益。敖特更花說,“這幾年回到沙漠的人越來越多,女子還帶著丈夫和孩子回來,有要種甘草的,還有要發展旅游業的。我相信沙漠能成為我們的朋友。”

從戰沙斗沙到與沙漠和諧共生,從“治沙防沙”到“綠富同興”,庫布其治沙人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逐漸形成“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經營、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

敖特更花從這一模式中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沙漠里發展,也要走‘公司+農戶’的規模化、市場化道路。”于是,她2015年成立了“神湖養殖專業合作社”,2018年又注冊了“內蒙古花姐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

事業越做越大的敖特更花,現在還住在道圖嘎查。

她對現在家鄉的生活條件挺知足。但農村的生活畢竟無法與城市相比,記者問她有沒有搬走的打算,她笑著說:“100來頭牛咋辦?”其實,她是舍不得家鄉,每次外出都要帶一身蒙古袍在身邊。

敖特更花希望更多沙漠里的農牧民過上像他們一樣的好日子。“我要把我們在庫布其沙漠治沙的經驗,告訴別的沙漠的人,還要跟他們一起治沙。”

有綠色,就有希望。

2014年,敖特更花到新疆阿克蘇地區種樹。

與沙漠較量,首先要摸透它。阿克蘇地區的沙漠不好治理,因為沙丘上有比較厚的堿。敖特更花解釋說,“堿殼子用改錐捅破,磕掉以后才能種樹。在那里,紅柳的成活率比較高。”

這次的經歷比想象的還要艱難。喝的水只有渠里從雪山上流下來的水,她腸胃受不了,每天都要吃藥。

2017年,敖特更花又去了西藏。一路風雨,一個人開了3360公里,整整5天才到。

在高海拔地區種植,之前的經驗不能照搬。“有些樹在庫布其沙漠里種1米多深,在山南地區只能種60公分左右,太深了不容易成活。而且因為溫差大,得在上午澆水,下午澆水相當于潑一盆冷水,樹苗估計活不了。”

那一年她回家的時候,正趕上唐古拉山下雪,盤山路上,她開的四驅皮卡車掛二擋還往坡下溜,漂得車里的幾個人準備隨時往下跳。這是敖特更花遇到過最驚險的一幕。

做治沙人,敖特更花不后悔。

2018年,她被增補為杭錦旗政協委員。她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既關注了村里的“小事”:修好的油路以后誰來管護,還有村里其中4個社5000多畝地的澆水問題……也呼吁了關乎全國農村發展的“大事”:“現在黨給我們的政策太好了,但是一些農民可能還不太了解,有關部門應該多去農村講講課。”

做政協委員,敖特更花要繼續為綠色中國夢奔走呼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沙漠 更花 治沙 工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