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制造業呼喚更多的“華為”競相涌現
人民政協網6月19日電(記者 廉維亮)17日上午,參加第三專題組討論的政協常委、委員們,繼續圍繞“有效降低企業成本負擔,顯著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主題暢所欲言。學習“華為”的企業經營發展治理經驗,培育更多實力雄厚、業績優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成為多位發言者建言的主題。
“我國已進入到創新驅動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的中后期,培育一批具備更強創新活力的科技性企業理應成為新的發展重點。”潘碧靈常委認為,中國的發展與強大,不僅要有像華為這樣智能制造領域的“航空母艦”,還需要圍繞產業鏈形成一批為其配套的“護衛艦”———一批具有獨特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的“小巨人”“獨角獸”和“隱形冠軍”。
“關鍵是要直擊創新能力不強、融資渠道不暢和高端人才不多三大痛點,打通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的任督二脈”。潘碧靈提出,培育智能制造領域中小企業關鍵有三點:一是要突出技術支撐,有序引導中小企業開發性能更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智能裝備,組建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二是要優化金融環境、創新金融服務,加快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搭建起多元化投融資平臺;三是要加強要素保障,制定培養優秀人才的支持政策,擴大對國家首套重大技術裝備的支持范圍。
“去年大概也是這個時節,我到華為總部參觀,并同任正非先生進行了40分鐘的閉門會談,談完的感觸有兩點,一個是我們很幸運,因為有一個華為;另外一個就是我們需要有更多像華為這樣能夠具有國際話語權和定價權的制造業企業。”楊明生常委與大家分享了華為之行的感受。
“我認為,華為的成功在于解決了三個方面問題,一個是不缺資金,華為堅持不上市的底氣是有著面向全球融資的能力,可以拿到成本更低的發展資金;二是不缺市場,優質的產品質量和先進的技術使其具備了不懼任何對手的國際競爭力;三是不
缺人才,網羅了全球最優秀、最頂尖的科學家,具備了立于不敗之地的前沿研發能力。”楊明生認為,正是這三個“不缺”成就了華為,最為關鍵的是華為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彰顯,這一點尤其值得制造業企業學習借鑒。
“中興、華為和大疆等一大批頂尖高新技術企業,都集中在深圳市南山區的粵海街道,這里制造業企業發展得好,是無數企業激烈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營造的優質營商環境。”作為深圳市政協常務副主席,劉潤華委員在會上介紹了支持制造業企業做大做強的“深圳經驗”。
“比如,為了支持華為發展,深圳市在建設用地極為緊張、趨于飽和的情況下,支持華為自行建設70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穩定住了企業的技術骨干;再比如,通過下調增值稅稅率、留抵退稅等措施,真正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去年深圳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長了9%,但稅收僅增長3.6%,可見對制造業企業減稅降費的力度之大。”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制造業 企業 競爭力 華為 科技創新 楊明生 潘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