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薛劍強:仗劍疆場,御侮圖強
新華社南京6月11日電(記者 邱冰清)地處江蘇北部、淮河下游的漣水,有2100多年建縣歷史。作為革命老區、紅色熱土的漣水,從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到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先后有3286名漣水兒女為抗擊侵略、解放漣水、人民安康付出了寶貴生命。薛劍強就是其中一位。
薛劍強,原名薛桂珊,1922年出生于漣水縣方渡鄉三灣村。1937年秋,薛劍強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石湖鄉師。時值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師生群情激憤。薛劍強在校刊上發表《我是中國人,應獻身這祖國的事業》,抒發以身許國的壯志,并決定改名“劍強”,意為仗劍疆場,御侮圖強。
1938年春,因抗戰局勢緊張,省立石湖鄉師解散,薛劍強拒絕了同學相約去國民黨大后方西安的邀請,決意在家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薛劍強在周竹如等共產黨員的影響下參加漣水縣游擊大隊,并于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新四軍淮海軍分區(第3師10旅兼)第4支隊成立,薛劍強任10團1連指導員。1944年4月高楊戰役中,薛劍強率部阻擊前往新安鎮援助的日軍,擊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他帶頭端槍與敵人進行肉搏戰,為高溝戰斗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5年初,薛劍強調到10旅政治部工作,同年9月參加了解放淮陰的戰斗。此后,薛劍強隨部隊進軍東北,先后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長春阻擊戰等戰役。在靠山屯戰斗中,他腿部中彈,仍堅持在前線,直到戰斗取得最后勝利。1948年春,薛劍強傷愈后重返前線,被任命為5師14團團長。
1948年9月,14團攻打義縣的炮聲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序幕。戰后,薛劍強被授予“勇敢勛章”。1949年1月的平津戰役中,薛劍強帶領部隊率先從和平門突入城中。平津戰役勝利后,薛劍強揮戈南下,從湖南打到廣西。
1950年夏,已升任116師參謀長的薛劍強,率部隊由河南移駐遼寧海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薛劍強率部參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347團1營向釜谷里進攻。激烈的戰斗中,薛劍強始終堅持在一線指揮。1951年1月3日下午,薛劍強冒著敵人的炮火到陣地前沿察看敵情,準備在黃昏時組織部隊出擊。正當他在一棵樹下舉鏡觀察敵情時,敵人的炮彈爆炸了,一塊彈片擊中了他的太陽穴。年僅29歲的薛劍強倒下了。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了紀念烈士的功勛,特將釜谷里山改名為劍強嶺。
“‘活和死去的人固然是兩樣。誰都不愿死,誰都希望活。然而榮譽卻有時推翻了這個規律。榮譽使人勇于和死(神)接近,勇于從榮譽這個字眼上死去,而以她來安慰所受到的痛苦。’這是薛劍強在朝鮮戰地日記中的話。”漣水縣黨史委主任王繼華說,薛劍強是一個有著崇高理想、身經百戰的指揮員,他所說的榮譽,是個人的追求與理想,更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軍隊的赤誠。
王繼華說,薛劍強用不怕犧牲的精神詮釋了“英雄”二字。“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英雄是民族的火炬、精神的坐標,要讓烈士的家國情懷成為當代青年的追求,匯聚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劍強 薛劍 ,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