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改善金融供給 實體經濟獲更多“彈藥”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經濟觀察)中國改善金融供給 實體經濟獲更多“彈藥”
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王恩博)如何讓金融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彈藥”,是如今中國正在思考的問題。
當前,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居全球第一,保險業保費收入全球第二,股市總市值亦名列前茅。但在金融業不斷壯大的同時,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痼疾卻影響了實體經濟融資可得性,甚至造成一些市場亂象,加大潛在風險隱患。
為此,中國官方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重點之一,就是要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中國金融業并非產能過剩,更多是結構上不平衡、不合理。”在中信證券研究部首席政策分析師楊帆看來,其主要矛盾之一是大量需要融資的民營企業、創新型企業得不到足夠支持,有關方面需要改革金融業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
如其所言,民營和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同時也是被“融資難、融資貴”困擾的重點群體,“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情況在其身上時有發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公開表示,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從根本上說是金融供給不適合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需要,是金融供需矛盾的具體體現。解決好該類企業信貸支持和直接融資問題,“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
面對“最重要的任務”,中國采取了以下措施。
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長期資金約2800億元(人民幣,下同);開展兩次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累計金額逾5000億元;擴大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優惠政策覆蓋面,凈釋放長期資金約2500億元……今年以來,央行頻頻開啟貨幣政策工具箱,引導金融“活水”流向民營和小微企業。
一季度末,中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9.1%,增速比上年末高3.9個百分點;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今年以來,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重視優化結構、精準滴灌,超萬億元資金的釋放,不僅穩定了市場預期和信心,而且實實在在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
與此同時,擴大開放亦是改善金融供給的必經之路。
在中國新一輪擴大開放浪潮中,金融業已走在前列。繼去年宣布15條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之后,銀保監會日前再次推出12條新的對外開放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相關金融領域總資產規模限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現在(中國)不缺大的金融機構,更需要多層次廣覆蓋的中小金融機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認為,此舉有助于引入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中小外資機構,在改善中國金融體系不均衡狀態的同時形成“鯰魚效應”,促進金融業充分競爭,讓民營和小微企業獲得更多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金融開放提速,更加復雜的風險形勢也對監管部門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對此,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在金融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官方將繼續加強監管制度建設、能力建設,“不僅要確保把門開得開、開得大,而且也要確保金融安全穩定。”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改善金融供給 實體經濟獲更多“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