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用“三個維度”研究體現“四個一”
——訪《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論》作者蓋志毅
人民政協網4月15日電(記者 常歌)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一”高度概括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不僅對內蒙古提出了要求,也向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發起總動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十年磨一劍的學術著作《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論》付梓正當其時,系統地解讀了在內蒙古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從文化戰略、公共管理戰略、經濟戰略和外交戰略等多角度論述了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一’,明晰內蒙古作為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國家戰略定位,不僅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研究,還要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這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特別項目‘北部邊疆歷史與現狀研究’的成果之一。”蓋志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橫跨‘三北’幅員遼闊的內蒙古,阻隔了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冷高壓對我國北方的負面影響,內蒙古生態環境又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和鄰近國家的生態環境起到了保護作用,這種保障生態安全的生態效應稱為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用系統思維研究并對生態環境建設統籌施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也是本書的理念。”
記者:自從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提出將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戰略以來,該項目的研究論文就非常多。您這本書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創新?
蓋志毅:自2009年起,我開始實地走訪調研,10年間走遍了全區101個旗縣,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如何保證研究的成效和新意?我從三個維度入手:首先是堅持“一個高度”,就是始終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其次是保證“一個廣度”,就是從文化、公共管理、經濟、外交等視角,用系統思維方式將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再次是強調“一個深度”,側重研究無序、不穩定性、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因為要解決自然生態失衡問題,必須要使經濟、社會、生態保持動態協調發展。
記者:能否請您詳細解讀一下這“三個維度”如何體現“四個一”?
蓋志毅:堅持一個“高度”,就是要牢牢掌握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四個一”。具體而言就是: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四個一”背后,有千年大計,有人民福祉,還要有具體行動。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研究就是在牢牢把握“四個一”基礎上,開展的一項根本性、長遠性的工作。
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方略,是研究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實踐方向。單一學科視角無法看清多面的現實。關于生態安全屏障,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的多,人文社會科學角度研究的少;分解到不同學科研究的多,綜合多門學科、多個視角研究的少;把內蒙古分成不同生態類型研究的多,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的少。自然科學的成果固然對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僅僅從自然科學視角去構建是遠遠不夠的。人類活動,特別是人類文化、政治、經濟活動對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有沒有影響,影響有多大,如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正是拓寬研究“廣度”的意義所在。
構建我國北部生態安全屏障,一定要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作用,從而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兩難困境,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了發掘研究“深度”,本書中運用了法國著名學者埃德加·莫蘭提出指導復雜性思維方式的三個原則,即兩重性邏輯原則、循環性原則和全息原則。研究得出:傳統的農耕思維將農業和牧業、糧食和牧草之間完全對立起來,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建設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產業之間應在循環經濟思維的指導下朝著自我產生和自我組織的方向發展;內蒙古生態環境的整體與部分的相互決定作用構成了生態系統演化的動因。另外我也試圖用新公共管理理論來探索建立生態安全屏障公共管理戰略的可行性。對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的管理涉及許多利益主體,協商對話是幫助人們就復雜問題形成公共判斷最理想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雙贏或多贏的局面。治理實踐中,協商民主能夠促進決策合法化、控制行政權力膨脹、培養公民精神,以及平衡自由主義的不足。
記者:據我所知,您的調查研究在2012年就已經有了成果,書稿也已殺青,是什么原因讓它“姍姍來遲”,直到2018年底才最終定稿出版?
蓋志毅:科學知識社會學提出“反身性”的問題。在運用“反身性”思維考究本書觀點后,感覺還有很多課題需要全面考察和探究。課題進行時的調研是必要的,完成后,把它閑置一段時間,再撿起來重新調研一下,再次印證和修正一些觀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希望這本“姍姍來遲”的書能為內蒙古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些許幫助。
編輯:王琦瑋
關鍵詞:內蒙古 生態文明建設 蓋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