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一座新興城市 塑造的國際藝術形象
陳樹東 第一爆——獻給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設者們 125×240cm 布面油彩 2010年 深圳畫院藏
從1979年蛇口開山第一炮開啟的深圳城市建設到深圳今天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騰飛的象征,深圳從一個小漁村到一座高樓林立的現代國際化大都市,這40年拔地而起的城市發展奇跡不僅僅表明的是速度和效率,而且是思想解放爆發的難以想象的巨大創造活力。
“東方風來滿眼春”以主題展的方式,通過陳樹東《第一爆——獻給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設者們》,陳宜明、丁繼鳴《南下——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區》,陳宏新《打工妹》,鄭國偉、郭蘭瑩、孫峰《時間就是金錢》,鐘曦《深大——夢開始的地方》,韋濟眾《根系中英街》,趙振華《大芬村的創業者》,梁宇《時代之歌——闖·創·窗》,文禎非《放飛》,楊克山《書香滿城》,楊曉洋《東方巨港——璀璨鹽田》和董小明《升騰》等大型主題性的美術創作,再度形象地呈現了這40年間深圳建設的一個個富有象征性的歷史畫面。在這些作品里,人們仿佛看到了三四十年前從祖國四面八方相聚熱土、打工下海者的形象,也正是對那些艱辛打拼卻無不充滿奮斗激情的幾代深圳移民形象的塑造,凝固了一幀幀依然使人動情的歷史瞬間。這里既有大場景的鋪敘,也有普通打工者生活細節的描寫;既有歷史瞬間的回眸,也有當下都市生存現狀的捕捉。而潘鶴的《開荒?!返袼埽粌H以開荒牛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拓荒、探索、實干的深圳精神,而且這一雕塑也成為新時期中國城市雕塑起航的典范。
深圳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移民城市,不僅以其思想的開放、優惠的政策而迅疾匯集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追逐夢想的打工者、建設者與各界科技文化精英,而且,這個為中國改革開放打開窗口的城市,無疑也成為中國美術家實現夢想的搖籃。
最先來到深圳的是候鳥式的老一輩國畫家。其時,“文革”結束、剛獲解放的一批國畫大家,既到深圳這個溫暖宜人的城市安度寒冬,更來到這個香港的后花園呼吸外來的藝術空氣,他們雖沒有成為真正的深圳人,但他們為深圳這個文化上的空地注入了最初的中國傳統繪畫甘露。他們候鳥式的棲居,不僅吸引了更多追隨者相聚于深圳,而且他們在此辦展、講學、創作,也開始為這座新的移民城市增添了文化藝術氛圍,培養了美術人才與欣賞美術的觀眾。這個展覽中的“開窗放入大江來”展區,以深圳各美術機構收藏的作品呈現了特區初創時期,國內外著名畫家為深圳以及在深圳創作的美術作品。
其中,李可染、蔣兆和、黃胄、陸儼少、關山月、謝稚柳、朱屺瞻、宋文治、陳大羽、吳冠中、邵宇和華君武等名家大師頻頻來到特區,為深圳美術迅速聚合全國各種高端人才提供了支撐與動力。的確,創建于1976年的深圳展覽館,就是其時展覽他們美術作品的最初展示平臺,深圳特區成立后,1987年即正式更名深圳美術館。正是借助特區“文化窗口”的作用和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深圳美術館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積極推進了海內外藝術的匯聚與交流。深圳美術館的建立,也促進了此后何香凝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華美術館等館的籌建落成,使深圳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發展中最注重美術館文化與公共藝術生態建設的樣板城市。
文禎非 前海晨曦 200×150cm×3 布面油彩 2019年
如果說,作為一座新興的特區城市,她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名家大師來此辦展講學而為城市審美文化的哺育提供了流動性的美術資源,那么培養深圳這座城市自己的美術家也便顯得更為迫切。這正像打工文學于這座特區生成一樣,沒有這座城市的美術家至少很難通過他們在這座城市的生活經驗與日常感受來表達他們藝術的審美呼吸。
成立于1986年的深圳畫院,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專業美術創作研究機構,她的成立不僅以美術創研機構的學術平臺快速吸納了其時在全國頗具影響的一些知名美術家,使文化移民成為現實,而且她的成立也和當時全國各省市紛紛創建畫院的熱潮相呼應。特區出手的確不凡,深圳畫院不僅以其坐落在青山環抱、風景秀麗的銀湖之畔而成為全國畫院建筑及環境之首,而且,畫院率先提出和試行了客座畫家制度,積極有效地吸引了國內及歐美、亞洲和非洲30余個國家與地區的數十位優秀藝術家的參與,在促進畫院國際藝術交流的同時,創作了一批在地性的藝術作品。畫院還以簽約方式選聘了在深的其他機構或職業優秀美術家,從而使深圳畫院成為最具活力、最具藝術創作凝固力的高端創研交流機構。
該展的第三部分以“筆墨當隨時代”為主題,展出了深圳建市40年來,在全國美展和全國性重要美術作品展覽以及在國外展覽中涌現出來的深圳美術家創作的精品佳作,作品類型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裝置、藝術設計及新媒體藝術等多種形式,尤其是以董小明、梁銓、王立星、嚴善錞等為代表的現代水墨探索,已成為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創作樣式與個人符號,而鄭強、富中奇、宋玉明、楊曉洋、海巖宿千和顏曉萍等一批中青年水墨畫家也各具風貌,成為深圳水墨藝術的后起之秀與群體力量。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深圳的美術建設無疑擁有國際藝術視野。的確,在這樣一個平地而起并無豐贍藝術資源與深厚文化積淀的現實中,如何構筑新型的美術樣態顯然是城市文化決策者關乎全局的頂層設計。在深圳建市40年的這個時間節點上回望,深圳美術這40年給予人們最深刻、最鮮明的認知,就是水墨藝術的國際化與藝術設計的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深圳始終把這座城市定位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形象予以藝術的國際化定位,由此而拉動內地藝術與國際藝術之間的關聯。
陳希旦 西部港灣 80×120cm 紙本水彩 2010年 深圳畫院藏
應當說,中國畫在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變革大變局,這一方面是中國社會走向現代的迫切愿望而形成的精神反射,另一方面則是參照歐美現當代藝術而進行觀念更新的結果。但內地的現代水墨探索,也一直受到來自中國畫學內部的質疑、反彈和批判,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論爭與糾葛,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滯了水墨藝術的國際化拓展。
伴隨著深圳城市規模的初具,深圳成為中國畫壇“城市山水畫”這一中國畫與時代同步的革新命題的最早提出者,并從“城市山水畫”所依托的城市人文形象表現,而升華至“都市水墨”概念的提出,以期開辟全新的創作母題、創造全新的水墨語言、構筑全新的當代水墨形態。從1998年創設的“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和2001年舉辦的“深圳水墨論壇”是深圳美術打造的一個以中國水墨為媒介和文化身份的國際藝術平臺。近20年的10屆展覽和相應的學術研討活動,吸引了近千名中外著名藝術家、策展人和批評家廣泛而深入的參與。今天,深圳水墨雙年展和論壇已經成長為國內外最富中國現代文化探索精神的國際藝術展覽品牌,它使中國內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現代水墨運動轉化為官方制度化的支撐與持續文化拓展的驅動,并迅速成為能夠進行多種文化跨越的一種當代藝術類型。
藝術并非只有走進美術館、博物館才能獲得審美的體驗與享受?,F代美術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還藝術于大眾、創造藝術于生活。因而,作為一座新興城市,深圳在城市規劃、生態營建、科技研發、生產輸入與產品營銷等理念上最先進入藝術設計領域,她于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所認定的“設計之都”桂冠,是以其城市設計的戰略轉型以及鮮活的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的快速發展所擁有的前瞻性與引領性為標志的。從2012年創設的“中國設計大展”和“公共藝術專題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發起舉辦的每三年一屆的設計類國家級展覽項目。已連續舉辦三屆的“中國設計大展”,不僅以其契合時代提出的設計理念而逐步影響藝術設計的現實性轉化,而且其所具有的國際藝術設計視野,也始終力圖將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植入國際藝術設計發展的前端。和深圳這個“設計之都”配套的“中國設計大展”,無疑是新時代具有國家文化戰略眼光的國家級集藝術創研、展覽與產業推廣于一體的文化部署,這也再次凸顯了深圳作為中國國際藝術窗口的重要地位。
本次展覽的第四展區以“紅豆生南國”為主題,通過精心梳理的文獻和特區美術事業建設初期的珍貴文獻,圖文并茂地呈現了深圳美術事業的發展歷程和整體狀況。在這里,人們瞥見了眾多公私立美術館群的逐步形成與這座城市發展的同步;在這里,人們感悟了觀瀾國際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大芬油畫產業基地從起步到蓬勃興旺與這座城市所追求的創意精神的吻合;在這里,人們還不斷地驚喜發現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深圳國際水彩畫雙年展和全國青年油畫展等各種專項國內、國際藝術大展與這座國際化城市的匹配。或者也可以說,深圳在這40年間的崛起始終是以國際化的藝術視野來塑造這座城市形象與這座城市的藝術。
尚輝(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志社長兼主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編輯:楊嵐
關鍵詞:深圳 藝術 城市 美術 國際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