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曾國的禮樂與興亡,重慶展“曾侯乙與他的時代”
從建國到最終被楚所滅,曾國歷經700余年。雖然它不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是隨著曾侯乙墓所出土文物的面世,讓人們對這個曾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展覽現場
曾侯乙,姬姓,生卒年不詳(據考古發現推定,他大約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約433年),史籍并無其人記載。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雖然曾侯的史料極少,但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文物卻震驚世人。1978 年,在湖北隨州市郊的擂鼓墩發現并發掘一座大墓。墓口平面呈多邊形,墓室分成四個部分,各部分隔墻底部有小方洞相通。其槨室面積至今仍是南方地區已發現的墓葬最大的。墓中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銅禮器、樂器、竹簡、玉器、兵器、車馬器、漆木器、絲織品等,多達15000余件,總重量超過10噸。逾百件青銅器都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確定此墓主人為曾國國君曾侯乙。
郭家廟編鈕鐘 兩周之際
十二律俱全的青銅雙音編鐘、鑄造精湛的尊盤和完整書寫二十八宿名稱的衣箱及精美的玉器、漆器等器具,既反映了一代曾侯的貴族生活,也展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
此次展覽中,既有完整而實用的一套青銅編鈕鐘,又有目前世上僅存兩件的獸面紋銅鼓;既有最早的用作燒烤的爐盤,又有與越王勾踐劍同等知名度的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矛 春秋時期
2015年,郭家廟編鈕鐘出土于兩周之際的棗陽郭家廟曹門灣30號曾國墓地。這組編鈕鐘為十件,型式統一、大小相次、音高穩定、宮調明確,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音樂性能成熟的編鈕鐘。它完整地呈現了“徵、羽、宮、商、角”五正聲的宮調系統新格局。可以說是曾侯乙編鐘的先聲,同時也體現了曾國音樂的發達。
獸面紋銅鼓 商代晚期
1977年崇陽縣白霓鎮出土的獸面紋銅鼓為商代晚期青銅器。鼓身橫置于長方形鼓座之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圓形仿皮質鼓面,鼓腔兩端邊緣飾三周仿皮鼓鼓釘的乳釘紋。鼓身與鼓座飾有獸面紋與云雷紋。此類仿木腔皮鼓,目前存世僅兩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館。
建鼓座 戰國早期
提到銅鼓,便會讓人聯想到商周時期的鼓座是怎樣的?在1978年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一件戰國早期的建鼓座。該鼓座的鑄造采用了分鑄、鑄接和焊接相結合的方法,由8對大龍和無數條糾結穿繞的小龍構成,龍身鑲嵌綠松石。這是迄今所見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
展覽中的爐盤之所以說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銅炊具,是因為它在出土時爐內存有木炭,盤內存有鯽魚魚骨,盤底還留有煙炱痕跡。
爐盤
而1983年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的吳王夫差矛(春秋時兵器)。葉上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甬(用)(鋘)。”此矛與越王勾踐劍同在楚國郢都出土,說明越滅吳以及楚滅越之后,吳越王所用兵器成為楚國戰利品。
升鼎 戰國早期
此外,展覽中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的青銅器物也可不少。如1978年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早期的升鼎與提鏈圓鑒。升鼎的內壁還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表示曾侯乙對該鼎的專有屬性。鼎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征,尤其是墓內出土了9件升鼎,配合8件簋,九鼎八簋,足夠顯示其尊貴的身份。
提鏈圓鑒 戰國早期
提鏈圓鑒是一種水器。器蓋、腹內壁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在楚系墓葬中,鑒的使用限制在極少數高等級貴族階層中,而且并非所有封君級別的貴族都能使用青銅鑒。
其他重要展品
小臣作父乙觶
酒器。蓋、器間以一蛙形鏈相接。蓋內及器內底同銘:“小臣作父乙寶彝”。
曾大保簋
食器。底部銘文大致為“曾大(太)保□用吉金,自作膳簋,用□□□,萬年眉壽,子子孫孫永用之。”“曾太保”為曾國的職官名,器主或為曾國的貴族。
象首紋鬲
食器。通體飾象首紋。
曾侯仲子鼎
食器。腹內鑄銘文:“曾侯中(仲)子斿父自作?彝。”“曾侯仲子”意即曾侯的二兒子,字斿父。器形相同的共出有9件,大小不一,或為一套列鼎組合。列鼎是蘇家壟曾侯禮器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研究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鼎制的標準器。
楚王媵隨仲嬭羋加鼎
食器。蓋、器內底鑄有相同銘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隨仲嬭(羋)加飤繁。其眉壽無期,子孫永寶用之。”
這件楚王鼎是楚王與曾(隨)國聯姻時的陪嫁品,見證了曾楚在春秋時期的關系。
從建國到最終被楚所滅,曾國歷經700余年。此次展覽試圖從曾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來講述曾國的興衰榮辱,從南方的軍事重鎮到南方礦產資源的重要基地,從西周南土重要的封國到江漢地區的區域政治中心,從與楚國為盟到為楚所兼并。“曾侯與他的時代”也見證著2000多年前湖北地區的歷史人文。
編輯:楊嵐
關鍵詞:曾侯乙與他的時代 銘文 鼓座 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