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青藏高原正在變綠,是好事嗎?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

2019年03月21日 09:50 | 作者:高志民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青藏高原正在變暖變濕

科學家口中的“第三極”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昆侖山和祁連山,南到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被譽為地球系統科學的最佳“實驗室”。

“這是地球上唯一兼具冰凍圈、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等六大圈層系統的土地?!睆氖赂咴瓶冀?0年的姚檀棟說,青藏高原好比亞洲的“超級水塔”,數萬條冰川和1000多個湖泊構成了這個水塔的巨型固態水庫和巨型液態水庫,亞洲十幾條大江大河的源頭都位于此。其任何一個圈層的些許變化,都會影響到周邊眾多國家的20多億人口。

從事青藏高原研究幾十年的姚檀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他介紹,過去幾十年內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總體趨好,1980年以來,青藏高原增溫強烈,2000年之后,變綠速率有減緩趨勢且空間分布不均,表現為高原西南地區植被生長下降,而東部地區仍增加。

2017年,我國第二次啟動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瓶缄爢T開展冰川、湖泊、水文、氣象、高寒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土地資源變化等多學科綜合考察。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薩發布,可以多角度解讀氣候環境的“青藏密碼”。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發現,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從1081個增加到1236個,湖泊面積從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4.74萬平方公里;而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冰川面積退縮了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16%。

變綠的青藏高原:喜憂參半

青藏高原變暖變濕的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

“而青藏高原就像一個放大器,放大了全球變暖?!币μ礂澱f,目前“第三極”地區的升溫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兩倍。

“青藏高原變綠,你覺得是好事嗎?”姚檀棟院士反問記者。變暖變濕的青藏高原增溫強烈,植被生長顯著增加。

“其實是喜憂參半的,”姚檀棟院士解釋說,氣溫高了,水資源多了,但“亞洲水塔”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一些災害就會隨之而來。比如會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直接威脅。

比如青藏高原碳匯功能顯著增加,但未來氣候變暖導致的凍土融化可能降低生態系統碳匯功能。

植被覆蓋對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有直接影響。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這種過程被稱作碳匯。2000年以來,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每年凈吸收0.51億噸碳,占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15%~23%。但持續快速增溫可能導致青藏高原區域凍土融化,從而釋放凍土中的大量“老碳”到大氣中,加劇氣候變暖。

其次,高山樹線上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另一方面,也壓縮了高寒灌叢—草甸的生存空間,增加了種群密度及其競爭,提高了高海拔特有物種消失的風險。

數據顯示,青藏高原擁有熱帶雨林至高山草甸的完整植被垂直帶,以及北半球最高海拔的高山樹線。調查結果顯示,過去100年,樹線位置平均上升了29米,最大上升幅度80米。

此外,氣候變暖對農業生態系統也造成潛在風險等也需要高度重視。

“第三極”保護,中國在行動

盡管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于“第三極”環境,但科學研究相對偏少。我國發起主導的“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于2009年啟動,近期陸續收獲了一批富有影響力的成果。

姚檀棟介紹,在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如三江源“黑土灘”草地恢復技術體系,使“黑土灘”治理取得突破,相關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牧草品種的原種籽栽培技術,為典型退化草地治理和人工種草提供了優質草種。

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經歷了從局部到整體、從單學科研究到綜合研究、從國內合作到國際合作的發展過程,現已形成較高水平的科研力量,建成了較為完備的生態與環境監測體系。目前,中國已擁有一支積累雄厚、學科配套、老中青相結合的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技隊伍,包括4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0多名“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領軍人才。其中,劉東生、葉篤正和吳征鎰分別榮獲2003、2005和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孫鴻烈榮獲2009年“艾托里·馬約拉納-伊利斯科學和平獎”,姚檀棟榮獲2017年“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維加獎”,他們關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成就享譽國際。

“除了研究之外,為保護脆弱生態環境,目前,青藏高原各省區以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特色產業為特點的綠色發展模式已初步建立,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姚檀棟介紹說。

近年來,青藏高原各省區基本構建了以水電、太陽能等為主體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保障了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推進。青海省在柴達木盆地實施數個百萬千瓦級光伏電站群建設工程,打造國際最大規模的光伏電站。到2017年底,西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79萬千瓦。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壩州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2000萬千瓦,已建成投產35萬千瓦光伏電站。

隨著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美好家園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生態文化自信日益增強?!翱可匠陨?、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逐漸被“青山綠水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新觀念取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得到推崇。

2017年,青??煽晌骼镌诼摵蠂炭莆慕M織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評估報告中說,可可西里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沖擊,美景“令人贊嘆不已”??煽晌骼锷赀z成功提高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保護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豪感、責任感。

“泛第三極”保護期待各國攜手合作

“青藏高原的保護不僅僅是‘第三極’,更要重視‘泛第三極’的研究?!币μ礂澱f。

姚檀棟說的“泛第三極”概念是指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為起點向西輻散,涵蓋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高加索、喀爾巴阡等山脈的亞歐高地及其水文過程影響區,面積2000多萬平方公里。

姚檀棟介紹說,從地理位置上看,“泛第三極”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度重合,其環境變化影響30多億人的生存。

“聯合國目前非常重視‘第三極和泛第三極’環境變化的研究?!币μ礂澰菏恐爸鲗У摹暗谌龢O環境”國際計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旗艦項目。他所在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還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科技司簽署協議,將“泛第三極”環境專項研究成果通過聯合國平臺分享給更多政策制定者和私營部門。

“泛第三極”環境研究對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有重要意義。姚檀棟表示,“第三極”的北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邊是海上絲綢之路,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境比較脆弱。而“泛第三極”正在發生的環境變化可能構成較大的環境挑戰,可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生環境影響。

在聯合國的論壇上,姚檀棟公開呼吁相關國家和地區加強科技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挑戰,共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在姚檀棟心里,共同做好“泛第三極”環境研究,可以為各國經濟發展規劃與政策制定提供科學支撐,防范重大環境風險。

目前,中國啟動了“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科技專項。這一項目不僅將深入研究“泛第三極”的環境變化及其影響,還將給出科學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

“僅憑中國自己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如今,越來越多國際相關領域的杰出科研人才和研究隊伍投身“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逐步實施區域性的多邊國際合作計劃。作為這一專項負責人,姚檀棟希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盡快攜手,加強對“亞洲水塔”的觀測和研究,為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給出科學上的“前瞻性意見”。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青藏高原 姚檀棟 環境 政協委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