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鄉村迎振興 農民盼些啥

2019年03月14日 10: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鄉村迎振興 農民盼些啥

本報記者  朱  雋  王  浩  郁靜嫻

編者按:一年之計在于春。過去一年,農業農村發展成績顯著,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穩步提升。新一年,農民朋友還有哪些期盼,《新農村》周刊進行了深入調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回應這些民生關切,對進一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種葡萄的王運良——

喜:去年合作社喜獲豐收,畝均收入超7000元

盼:成本再降點,銷路再俏點

山西省曲沃縣里村鎮政府的一間小會議室,150多戶合作社社員為今年葡萄該咋種議得正歡。

“開春了,天兒暖了,給葡萄園搭建遮雨棚,大家得趕緊動起來了。”里村果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運良的一句提議,激起了熱烈討論。

“鐵絲、塑料膜、水泥立架,刨去人工,一畝地成本2000多元,我家4畝地,就得小一萬元,值不值當?”有村民當場提問。

王運良清清喉嚨,提高音量,“這兩年種葡萄,大家都掙上錢了,托的是風調雨順的福。可咱得未雨綢繆不是,雖說遮雨棚花費不低,但能大幅減少病蟲害,葡萄品級提升了,農藥還能省不少,每畝能多賺上2000多元。”

葡萄是里村鎮的支柱產業,串串葡萄關系著村民腰包。早些年,品種單一,遇到行情差的年份,一斤葡萄都賣不到一元錢。村民郭輝回憶,為了找銷路,哥兒幾個雇車找市場,葡萄是賣出去了,可倒貼了不少運費和紙箱錢。

“要是還繼續走老路子,村民們就要挖苗了。”王運良去陜西、河南跑市場,探行情,找批發商交流。“不看不知道,現在紅提和巨峰葡萄市場基本飽和,反倒是一些早熟和晚熟品種比較緊俏。”他和幾位村民成立合作社,利用100多畝試驗田,陸續引進了“陽光玫瑰”“夏黑”“維多利亞”等新品種。

沒成想,市場還真不錯,新品種得到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現在合作社覆蓋周邊村7000多畝果園,農資、技術和銷售由合作社統一提供。郭輝有10多畝果園,拿出其中4畝改種“維多利亞”,“中晚熟品種搭配種植,錯峰上市分散市場風險,第二年就見錢兒回了本。去年光種葡萄收入10多萬元。”

“現在可不是滿足的時候,增收潛力還得繼續挖掘。”談起新期盼,王運良說,果園要降本增效。老果園行距窄,不方便農機進出,得趕緊加寬;用了好些年“大肥”,土地乏了,果樹生長后勁不足,產量受影響,下一步得想辦法讓社員多施有機肥……

“合作社的新年目標也立下了。瞧見那邊的廠房了吧,我們正上馬建葡萄干加工項目。加工搞好了,葡萄銷路咱就不愁了,身價也能更高嘍。”王運良坦承,加工項目預計投入300多萬元,已經跑過幾家銀行,希望金融機構的貸款“門檻”更低些。

“這些年,政府對合作社幫扶措施不少。可合作社發展難免遇到成長‘新煩惱’,期盼更精準的用地、稅收好政策。”王運良說。

記者觀察

掂掂錢包,農民過去一年收獲滿滿,其中生產經營性收入貢獻不小。再次證明,產業振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但也應看到,農業依然面臨“多了少了”的問題,市場缺什么,農民種什么,道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并不是易事。小農戶面對大市場,還需要新型經營主體多帶動。緊盯市場調優結構,與農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新型經營主體重任在肩。

調查發現,不少新型經營主體面臨著技術、資金、市場等難題。可喜的是,不少好政策正紛紛出臺。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增收作出全面部署,五部門聯合印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著重解決“三農”資金難題;《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公布,促進農產品提檔升級……正如采訪中農民所言,只要踏踏實實干事創業,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居家養老的高永珍——

喜:取暖煤改電,家里干凈又暖和,有孩子專職照顧

盼:村里辦個產業,讓兒子有事兒干;再開個小店,方便老人買東西

“這村兒真干凈”,是外來的人對東馬各莊村的第一印象。村道上見不到一個紙片兒,家家院里院外也清清爽爽。

今年79歲的高永珍大媽笑著把我們往屋里迎。“快進來坐,我剛把暖氣關了,這會兒溫度正合適,要不屋里太熱。”冬季取暖煤改電以后,高大媽家裝了地暖,外面再冷屋里也舒服。

高大媽自己收拾得利索,家里拾掇得也干凈,屋里屋外的花兒都修剪得齊齊整整。“多虧兒子孝順,春節前辭了城里的工作回來,專門照顧我們老兩口。”

“爸媽上了年紀,身體都不大好,有個頭疼腦熱,身邊沒個人照顧那肯定不成。”高大媽的兒子白建明買完菜剛一進門就接過了話頭。

東馬各莊坐落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是一個小山村。村子不大,一共250多口人,但老齡化程度不低,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平時,村里就是這些老人“守著”,村委會一周放兩次公益電影,捧場的也都是這些老人。

“村里的大爺大媽都是居家養老,兒女負責贍養。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兩口互相照顧。村里打算建個養老驛站,解決老人的日間吃飯和活動、照料問題。”村黨支部委員李玉潔時常會到高大媽家來看看,幫襯幫襯。

聽說要建“托老所”,高大媽覺得不錯,老姊妹能時常見上一面,一起玩玩兒。“老爸腿腳不好,出不了門,還得是我們在跟前兒伺候著放心。”白建明說,村里買東西不太方便,買點油鹽醬醋、買點菜都得去鎮上,單程4公里,走到公交站就得一刻鐘,這對老年人是個“大挑戰”。

兒子在身邊盡孝,高大媽心里高興,可也著急。她跟李玉潔商量,“咱村里能不能辦個產業,讓我這兒子也能有點收入,不然他光照顧我們了,以后咋辦?”

李玉潔說,東馬各莊村離京西古道不遠,村內還保留著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橋。而且村里有10多戶已經拿到農家樂的經營執照,“要是鄉村旅游搞起來,不愁您兒子沒事兒干!”

記者觀察

和東馬各莊村一樣,如今國內不少鄉村的老齡化問題都很突出,留守、空巢老人大幅增加。現實告訴我們:農村,迫切需要適合農村特點的養老方式。

可喜的是,相關政策已經明確要求各級政府用于養老服務的財政資金應重點向農村傾斜,并要求城市的公辦養老院與農村的養老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與此同時,民間資本和專業的社會力量也正向農村聚集,各地涌現出不少像“養老驛站”這樣富于本土智慧的養老模式。

從長遠看,既要著力在農村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格局,減輕家家戶戶的養老負擔。也要滿足老人們的期盼,夯實鄉村產業之基,引回年輕人,讓“老去的鄉村”重煥活力,也讓留守的老人老有所依。

守望鄉村文化的姚富坤——

喜:村級鄉賢議事會成立了,村民守護共同的記憶

盼:守住農耕文化的根脈,讓更多人記得住鄉愁

開弦弓村,太湖之濱的一座水鄉小村,坐落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彎彎的小清河穿村而過,如箭在弦,村名由此而來。不過,人們更熟悉的是它的別稱:江村。上世紀30年代,費孝通先生來此調研,寫下著名的《江村經濟》。開弦弓村的歷史由此有了厚重的一頁。

歲月變遷,費老留下的精神財富,成了開弦弓村重要的文化資源和發展動力。用活資源,弘揚好傳統,成為當務之急。今年年初,復旦大學與開弦弓村達成初步合作,有望讓江村文化在新的模式下,煥發出新生機。

風枵茶、七都木偶昆曲、橋文化……在江村文化紀念館里,或圖文,或影像,或模型,地方風土人情躍然眼前。陳列廳里,一件件舊物什,散發著濃濃的年代感。“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捐贈的,像這排老式碗櫥,還有那套八仙桌椅,現在都蠻難覓到了。”被村里人稱為“農民教授”的姚富坤感嘆,這里存放的是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

“傳承鄉村文化,勢必要發揮好新鄉賢的力量。”姚富坤介紹,去年開弦弓村成立了吳江區首個村級鄉賢議事會,由21名來自各界的人士組成。除了18名本村人,還吸納了長期支持關注開弦弓村建設的“榮譽村民”。

如何賡續鄉風民俗?年前的鄉賢議事會上,大家一致認為,要以有形的形式展現江村文化,如熏豆的制作工藝,婚嫁習俗,搖三櫓船,桑、蠶、絲到蠶絲被的一條龍產業……“讓來到江村的人,從親身參與民俗活動中體味到文化的韻味。”

開弦弓村越來越富,村民的生活和城里無異。姚富坤隱隱有憂。江村的曾經,是此地“處處倚蠶箔,家家下魚筌”;如今,農耕文化、蠶桑文化有淡化之勢,“這是我們的根啊”。他說,村里今年專門規劃了90畝土地,用于在農旅中展示稻田景觀。

村民的文化活動要有載體。開弦弓村發展較早,能用的土地已經不多。怎么解決?經過商議,村里今年準備把老倉庫改造成文化禮堂。“腳手架已經搭起來了,估計5月份就能啟用。”姚富坤高興地說,按照規劃,多功能會議室能容納100人左右,今后村里的小型培訓、會議、黨員活動、文藝演出都可以用。

未來,江村的文化回味必定更悠長。

記者觀察

未來鄉村該啥樣?山美、水美還不夠,文化美也很重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題中應有之義。鄉村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年,城鎮化、市場化的浪潮給鄉村帶來不小的變化,我們應當繼承和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我們的文化根脈。與此同時,也應積極擁抱現代文明,讓鄉村文化更多元、更豐富。

近年來,各地發揮村民自治、鄉賢返鄉的優勢,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發展氛圍。去年開始,全國農民有了一個新的節日——農民豐收節,秉承“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的宗旨,成為又一個禮贊豐收、鼓舞奮斗者的文化符號。愿這樣的符號多些、再多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4日 18 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鄉村迎振興 農民盼些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