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劉圓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養老”占據了很大篇幅:“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占中國人口總數近1/5的老年人如何養老?醫養結合怎樣才能真正落地?結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參加全國兩會的醫衛界委員們又滔滔不絕了。
“轉觀念”還需配套跟上
“你愿意在哪養老?”10個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在家養老”。這就是我國百姓對于養老的態度。
“居家養老是中國人的傳統,也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心愿,但在實際生活中又很不現實。”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楊杰孚表示,中國“421”的家庭模式在短期內還很難改變,一對年輕的夫婦除了照顧孩子,還要照顧雙方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對兒小兩口可能要照顧6-8位老人,可想而知居家養老將給現代家庭帶來的巨大負擔。”
選擇居家養老,其實離不開現實的困境。楊杰孚以北京養老機構舉例說:“很多養老機構床位不少,但使用率不到一半。究其原因,大部分養老機構提供的還只是生活上的服務,關注人群仍是健康老年人。”楊杰孚說,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占老年人總數的6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00萬左右,包括老年癡呆、老年帕金森、老年營養不良、老年癱瘓,以及高齡老年人,他們不僅需要生活上的照顧,還需要醫療、康復、營養、心理咨詢等多方面的護理。而目前很多養老機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或者也不愿意接收這樣的老年人。“這也造成一方面養老機構有空床,另一方面需要住的老年人不進去的尷尬局面。”楊杰孚說。
“人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醫衛界委員普遍認為,不可或缺的養老實施者是“人”,歸根到底要以“人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根據《2017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6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在院老人2198087人,按照比例需要至少37萬養老服務人員,而目前專項技能人員僅21萬余人,養老服務人員缺口很大。
“養老服務機構不需要大醫生,只要通過1-2年專業培訓的專科護理人員就可以滿足養老服務的需求。”楊杰孚說,他們僅需了解一般疾病,能夠對疾病進行初級處理,并按相應科室轉診到大醫院就行。同時養老服務機構還需要加大對營養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等專科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加強遠程醫療也是解決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的方法。”楊杰孚說,通過心電監測、呼吸檢測等遠程穿戴設備,可以隨時跟蹤老年人的情況,一旦發生疾病又可以及時診治并轉診到大醫院進行救治。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護理學會名譽理事長李秀華告訴記者,隨著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的增多,上門護理服務需求也在大量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國千人口護士數為2.74,與OECD國家千人口9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李秀華說,社區及養老機構吸引力不強,薪酬待遇沒有體現職業價值直接導致養老護理人才的短缺。為此,她建議對于社區護理、慢病管理、安寧療護等緊缺人才培養要頂層設計,護理人力資源儲備仍需要一些特殊政策盤活存量,擴沖增量,逐步完善護理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安阿玥則呼吁,在養老專項人才培育上,要用政策、用制度、用待遇、用感情吸引并留住人才。
“養老是責任,敬老是本分,護老是光榮的精神培養、宣傳不夠,力度也不實。”安阿玥建議,要加強“敬老孝老”的個人心理和社會氛圍教育,在大專院校、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班中開設養老教育專業,學業2-3年,全國統一認證;根據養老相關專業特殊性,學生可學習3個月,實習3個月,采用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的模式。
同時,在福利制度上應建立養老從業人員激勵制度。安阿玥舉例說,比如對進入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或社區養老驛站工作的人員,工作滿3年后由地方主管部門給予一次性經濟補貼并分年發放;家庭中有從事養老相關專業工作的,對家庭其他人員進行稅收優惠。亦或者,對40歲以下從事養老工作滿10年的,可享受工作地的戶口、醫保、購房、子女入學等優先待遇,工作滿20年可享受城市60歲以上老人的社會福利待遇,并可優先進入養老院,70歲后可全免養老費用等。
“深覆蓋”還要靠機制改革
解決好養老機構不能醫,還要解決常規醫院不能養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說,“一些醫院不乏患有慢性病患者,以及失能失智的老人長期‘壓床’的現象,這部分人本應轉到養老護理機構,但由于支付方式沒有改革,護理機構較高收費又讓很多老人住不起。”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徐鳳芹表示很贊同,她認為,要建立健康養老的體系,就必須改革養老支付方式,也就是說,養老護理的費用也能報銷。
徐鳳芹是山東人,她以青島目前實行的養老護理模式舉例說,這種模式是從醫保基金中拿出一小部分用作養老護理,青島市民每月再繳納一筆小額的養老護理保險費用,將來若是失能,住養老機構的費用大部分可以由保險支付,大大減輕個人養老負擔。
“這種方式類似于日本的‘介護險’。”徐鳳芹說,在日本,40歲以上人群可以開始繳納“介護險”。65歲以后如果有護理需求,可以在評估等級后接受護理,如果選擇普通的養老機構,個人承擔費用很少,其他主要由保險支付。徐鳳芹認為,日本人平均壽命長與“介護險”息息相關。
楊杰孚也認為,高額的養老費用,不能全靠政府投入,在增加醫保對養老機構覆蓋的同時,還應加大商業養老保險的引入,滿足不同層次人的需求。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可以通過加入商業養老保險,將來選擇在較高級別的養老機構中得到更好的養老服務。
編輯:劉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