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京津冀及周邊為何出現中至重度污染?專家解讀
中新網2月24日電 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自2月18日開始的中至重度污染過程,今日,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刊發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首席科學家李健軍解讀文章稱,“節后復工、燃放煙花爆竹、高濕大霧”三碰頭,是形成本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的根本原因。
根據生態環境部和中國氣象局等相關部門提前發布的預報結果,京津冀及周邊區域自2月18日起會發生一次區域性中至重度污染過程,部分城市達到嚴重污染級別。最新監測實況表明,區域污染過程的發生發展基本同預期一致,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東大部、河南大部、山西及汾渭平原個別城市均出現了重度污染過程,其中太行山沿山及河南部分地區達到了嚴重污染級別。
截止至23日18時,京津冀及周邊區域PM2.5日均值最大為460μg/m3(20日,濮陽),城市PM2.5小時值最大為756μg/m3(20日1時,邯鄲)。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重度污染級別持續時間為15個小時, 22日0時達到峰值濃度232μg/m3,隨后有所改善,處于輕度至中度污染,23日18時起北京PM2.5小時濃度再次達到重度污染。
本次污染過程雖未結束,但生成和發展過程已過半,現對其主要成因進行初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受節后復工影響,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上升
本次污染過程發生在元宵節后,受節后返程運輸、工地、企業大面積復工復產影響,揚塵污染、工業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以及中重型貨運柴油車等排放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以“2+26”城市重點在線監測污染源為例,如圖1所示,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以及煙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自春節以來均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并于本次污染過程起始時間起,接近這一時期內最強排放水平,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整個區域內各類企業復工復產的在污染源排放量上的相關影響。
元宵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對本次污染有較大貢獻
本次區域污染過程持續時段,恰好覆蓋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夜間,受煙花爆竹燃放影響,全國大部地區PM2.5濃度飆升,空氣質量迅速惡化,達到重度及嚴重污染級別的城市數量快速上升,如圖2所示。
受煙花爆竹燃放影響,19日夜間18時起,重度污染城市數量迅速攀升,至23時污染城市數量達到峰值(73個)。20日,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數量增加至44個,其中7個城市為嚴重污染。隨后重度污染稍有減緩,21日重度污染城市數量為29個,嚴重污染城市6個。22日重度污染城市數量為20個,嚴重污染城市5個。23日18時,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北京、保定、焦作、廊坊、新鄉及鄭州等6個城市城市小時AQI為重度污染。
源解析結果表明,本次污染過程PM2.5組分中硝酸根、硫酸根、銨根、氯離子濃度占比最大,鉀離子、鎂離子占比和濃度較往常明顯增加,重污染時段特別是“爆表”時段,鉀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銨根離子更是上升明顯,顯示出燃放煙花爆竹的特征。
區域相對濕度高,氣象條件較差
近期,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垂直和水平擴散條件不利,且相對濕度較大。自2月19日起,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大部及汾渭平原地區早8時相對濕度達到并超過90%,京津冀北部及山西大部地區相對濕度達到并超過80%。受此高相對濕度影響,區域大霧天氣現象頻發。
本次污染過程中,節后復工和煙花爆竹燃放產生的大量氣態污染物在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下無法有效擴散。特別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物在偏南風作用下,逐步向河北、山東、河南交界處匯聚,且區域高濕度的不利氣象條件為氣態污染物向顆粒態污染物轉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觀條件,使得污染過程進一步加劇。可見,“節后復工、燃放煙花爆竹、高濕大霧”三碰頭,是形成本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的根本原因。
未來趨勢預測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并會同相關省級環境質量會商結果,預計:
24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中南部擴散條件不利,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和山西南部維持重度污染水平,部分地區嚴重污染。
24日夜間至25日,受北方弱高壓影響,北京、唐山、廊坊、滄州等京津冀區域偏北地區和山東西部污染形勢有階段性緩解,但對區域中南大部地區影響程度有限,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南部可能仍維持重度至嚴重污染水平。
根據現有預報資料研判,26日~3月1日,擴散條件再次轉差,預計再度出現一次區域性重度污染過程。
生態環境部相關部門將密切關注區域污染形勢的最新發展態勢,并對污染物濃度監測實況和最新預測預報結果進行及時通報。
編輯:秦云
關鍵詞:京津冀 重度污染 節后復工 煙花爆竹 高濕大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