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民間收藏走向“社會共享”
“私人珍藏”走向公眾彰顯文化自覺
河南歷史底蘊深厚,自古文博昌盛。截至目前,全省有博物館330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19家,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開封,形成了具有行業、區域特色的博物館體系。
“非國有博物館的不斷涌現,體現了公眾對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自覺。”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康國義說,在眾多民間收藏家努力下,大量藏在民間的文物、藝術品走出“深閨”。
12月2日,記者步入位于洛陽市洛龍區政和路的洛陽白河書齋晁氏藏書博物館展廳時看到,陳列柜里擺放著古籍善本、碑帖石刻,墻上懸掛眾多明清名人書畫,藏量之豐富讓人震撼。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鎮館之寶”——明萬歷二十一年金陵刻本《本草綱目》。金陵本《本草綱目》國內現存三部,另外兩部分別在北京中醫研究院和上海圖書館。“自古以來,刻書傳世在中國就是最大的善事,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先祖們流傳至今的珍貴書籍,并傳遞下去。”該館館長晁會元說。
其實,秉持與晁會元一樣辦館理念的人有很多。“收藏是小眾的事情,但收藏品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所以小眾有責任讓大眾來共享,而實現的主要方式就是辦博物館。”洛陽華夏金石文化博物館館長侯予說。
辦出特色,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
據統計,我國非國有博物館以個人“古董”收藏為主的占70%以上,存在與國有博物館同質化的現象。康國義表示,我們鼓勵和支持非國有博物館將目光轉向民俗、藝術相關的主題,填補我省博物館門類空白,讓更多的群眾接受多樣性、專題性、特色性文化的熏陶。
此次鄭州出臺的政策就明確提出,將優先發展和扶持填補本市博物館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地方文化特點,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進程密切相關的專題性非國有博物館。
而我省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們以傳統飲食、刺繡、農機農具、革命文物等獨具特色的藏品為收藏主題,很受公眾歡迎。
如河南省首家飲食類博物館——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以不同年代的飲食文化見證物,串聯勾勒出一部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史。而“汴繡皇后”王素花創辦的開封宋繡藝術博物館,藏有大量民間宋繡作品及她自己不同時期的宋繡作品。“希望能為后人研究、繼承和發展中國刺繡事業提供鮮活、真實的可參考實物。”王素花說。
融入生活,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出臺《博物館條例》《關于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要求在博物館的設立、扶持政策等方面,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
而《鄭州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試行)》中設立的“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將對新建博物館補助最高300萬元,房租補助最高50萬元/年,考核優秀最高獎勵40萬元。河南省民辦博物館協會秘書長李寶宗認為,鄭州政策的最大亮點是鼓勵民辦博物館參與縣區博物館建設與管理,這樣既解決了基層國有博物館的藏品缺乏難題,又解決了民間藏品和民辦博物館的場館短缺難題,最終受益的是觀眾。
不過業內人士也認為,非國有博物館雖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但要解決其缺乏“造血”功能、專業人才短缺、未能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等短板,仍需時日。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表示,文物部門要幫助解決辦館過程中涉及的土地、財政、稅收等問題,制定相關措施解決人才培養、藏品鑒定等問題,推動全省非國有博物館健康可持續發展。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民間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