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
近日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火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元卓也出乎意料地火了。或許公眾對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但最近“暴走”網絡刷屏微信朋友圈的6張《流浪地球》手繪講解圖就出自這位“硬核”科學家之手。
2月7日下午,王元卓和愛人帶兩個女兒看完《流浪地球》電影,他本想讓10歲的大女兒就該電影寫一篇作文,算是完成一個寒假作業,可女兒卻表示很多地方沒看懂。“沒看懂怎么寫?”晚飯后,這位“學霸”父親便隨手拿來紙筆,邊畫圖邊給女兒梳理影片的故事鏈,講解其中相關科學的知識點,比如太陽系是怎樣構成的?太陽核聚變反應又是什么?“流浪地球”計劃、引力彈弓效應具體是指什么等。
“這些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給小孩子枯燥地講,她不太好理解,也很快就會忘掉,所以就邊講邊把一些結構關系和示意圖畫出來。”這位“學霸”腦子里不僅裝著銀河系,還曾自學手繪,在5年前給女兒們手繪過一本畫冊。
王元卓說自己當時沒有刻意“備課”和核實相關數據,只是把自己腦中的知識隨手畫下來。就這樣,在不到40分鐘的時間,七八張對普羅大眾極具“親和力”的講解圖就新鮮“出爐”,有數據,有漫畫,有圖說,有星辰宇宙,還有留給女兒的幾個思考題。
當晚,王元卓選了其中6張比較清晰工整的講解圖發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是希望做個“備份”,以防女兒忘了,可以再據此進行講解;二是推己及彼,“周圍或許還有很多和我女兒一樣的小朋友也沒看懂,這些圖也許對他們能有所幫助”。
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周,這6張隨手畫給女兒的手繪圖卻在微信朋友圈、網絡上不斷發酵,并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被《人民日報》、《廣州日報》、頭條新聞等幾十家媒體“官宣”,同時被《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導演等“大V”轉發,閱讀量已近億人次,數萬人轉發、評論。“用心”“別人家的爸爸”“又騙我學物理”……不少網友給這位父親“打Call”。
“這真是意外中的意外。”突如其來的走紅大大地出乎了王元卓的意料。他沒想到給女兒科普的幾張草稿都能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有人找到他討論圖中的數據準確與否,有人問他要圖中所寫思考題的答案,有人勸他寫本科普書……這讓王元卓不禁很感慨,“可見大家對科普還是有很大需求的,中國實在太需要教科書以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了。”
就這6張講解圖中的知識點,王元卓說,很多都在他小時候就已記在腦中,多是祖父和父親講給他的。“但現在的孩子面臨的信息量很大,學業壓力也很大,就沒有太多精力和渠道去了解、學習這些課本之外的科學知識。”
所以,平日里自己的工作再忙,王元卓也會抽出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陪孩子學習、玩耍,還和兩個女兒一起做了好幾個智能機器人,哪怕孩子不太懂其中的科學知識,也會盡可能地讓孩子參與其中,“讓她們參與進去才會有代入感。科普也是一樣,不是純粹地說教才是科普,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融入進去,從而激發她們的興趣和創造力。”王元卓說,5歲的小女兒至今還記得兩歲多時做機器人的一些事,所以現在對機器人很感興趣也就不奇怪了。
“這就是當時在她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吧。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科普不一定是讓孩子們都當科學家,而是讓她們人生多一種可能性,多一種選擇;從一位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說,科普是對全民科學素養的一種提升。”王元卓打了個比喻,如果一座山峰坐落在高原上,即便山峰本身很矮,但海拔依然很高;如果坐落在平原地帶,即便山峰本身很高,但海拔依然很難出眾,“其實公眾的科學素養就是科學山峰的起點,公眾的科學素養高了,自然便會涌現出更多的科學家和科技成果,甚至更多諾貝爾獎獲得者。”
因此,王元卓除指導研究生外,每年還會面向公眾做些科普工作,“目前專門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科普很少,因為這比給研究生或其他成人講課更難,要讓他們感興趣,讓他們能聽懂,需要下更多功夫”。
此次手繪講解圖的意外走紅,讓他對此感受頗深。他想在青少年科普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并決定和女兒一起籌劃手繪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讀物——計劃選取約10部適合兒童看的經典科幻電影,從每部電影中挑選出10個左右的科學知識點進行手繪講解,暫命名為《科幻的科普》。
之所以從科幻電影出發,王元卓認為“經典的科幻電影能夠給孩子更加直觀的感受,為他們的想象力提供素材,也更容易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他還感慨自己兒時的很多夢想都是科幻電影帶給他的。
他計劃在明年或后年的這個時候將這本書完成,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女兒,以及更多對科學感興趣的孩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慶玲 實習生 王藝霏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張同天
關鍵詞:講解 女兒 手繪 王元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