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漫畫已成為科學傳播的有力工具
漫畫在美國的早期遭遇很慘,美國參議院少年犯罪分委員會曾多次召開聽證會,討論漫畫對青少年的毒害作用。在政府壓力下,美國漫畫雜志協會1954年成立了漫畫審議局,加強對漫畫內容的自我管制。那時,只有個別有識之士認識到了漫畫這種媒介的教育潛力。例如,匹茲堡大學教育學教授W. W. D. Sones曾在《教育社會學雜志》1944年第4期發表題為“漫畫與教學法”的論文,提倡將漫畫引入課堂。但這樣的聲音并不是主流,多數成年人如果不對漫畫嗤之以鼻而持容忍態度就算不錯的了。
甚至那時漫畫中如果出現科學家的形象,不是超級惡棍,就是瘋狂助手。只有通用電氣公司出版的“電氣探險”漫畫系列等少數作品中的科學家形象是正面的。漫畫的繁榮,迄今也不過20年左右。尤以科技人員轉行的漫畫家所創作的漫畫書為盛,如原為程序員的Randall Monroe創作的xkcd,擁有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的華裔漫畫家Jorge Cham創作的《博士漫畫》,博物學家Rosemary Mosco的《小鳥與月亮》等等,這些漫畫作品不僅吸引住了原本對科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使科技人員們逐漸熟悉了漫畫這種形式。
慢慢地,漫畫的地位就非同尋常了。歐洲研究理事會曾拿出經費支持一系列的線上漫畫,著名科學雜志《科學》和《自然》在2015年都試驗性地發表了科學漫畫作品,甚至一些嚴肅的學術出版社也開始出版科學題材的漫畫書。
為什么漫畫能成為科學傳播的有力工具呢?
首先,視覺化的作用。插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漫畫不僅是些圖畫,也不僅是文字加圖畫。漫畫首先是一種“順序藝術”,漫畫框格的形狀、尺寸及其相互關系所能傳遞的信息量不亞于文本。因此,有些漫畫學者認為,漫畫的布局同圖畫、文字的質量同等重要。簡言之,漫畫的真實威力不在于闡明,而在于賦予我們的思想以結構,將信息分解為可理解消化的小框格,然后再將其組裝成大的圖景。
其次,敘事的作用。敘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播手段。也許我們永遠搞不清,敘事是如何突現的,但敘事能攫取我們的注意力則是毫無疑義的。所有學科的多數學者有一點共識:敘事需要人物或擬人角色。因此,新聞記者喜歡報道與人們接觸較多的領域,如醫學、心理學、生物學,而懼怕寫那些較抽象、較遙遠的主題,如基本粒子、海洋酸化等。為解決這個問題,漫畫的拿手好戲是引入虛構人物或虛構角色,例如,從外星人科學家的視角來看地球生命的演化,以魚的口氣講述珊瑚礁的故事。
第三,隱喻的作用。漫畫善于采用隱喻。當然,隱喻不是漫畫所獨有的,語言敘述中隱喻多得是,科學新聞也不乏隱喻。漫畫隱喻的獨特之處在于:漫畫語言是以視覺隱喻為基礎的。漫畫發展出了一整套的符號語匯,比如用一個氣球里的文字來反映某人的心理活動,用幾滴汗表示某人緊張,用星星表示某人的疼痛,等等。免疫細胞可表現為與病菌作戰的警察,大腦可表現為由神經元組成的大森林,諸如此類的隱喻可使外行受眾更容易把握抽象的科學概念。另外,研究表明,隱喻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理解,還影響人們的態度,甚至影響到行為。例如,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Norbert Schwartz及其同事在發表于2015年的一項成果中告訴大家,“與癌癥作戰”的隱喻對于激發癌癥患者的斗志也許有用,但并不利于動員健康人采取預防措施。
漫畫書讀起來輕松,創作優秀的漫畫書可不容易,需要投入的時間和技能不亞于拍攝一部高質量紀錄片。因此,我們也需要培養新一代的科學漫畫家,既要理解科學內容,又要善于將科學內容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言。
編輯:楊嵐
關鍵詞:漫畫 科學 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