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大橋榮歸:續寫“新中國奇跡”
新華社南京12月29日電題:大橋榮歸:續寫“新中國奇跡”
新華社記者
一座橋大修復通,引發了整個城市的“狂熱”——26至28日,全長4589米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上擠滿了參觀者,人人喜笑顏開,似與親人久別重逢。
29日,歷經26個月的封閉大修,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恢復通車,這一天正是大橋50歲“生日”。作為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公鐵兩用橋梁,它以“民族橋”“爭氣橋”之姿,為幾代人投身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精神激勵。
一橋牽動南京城
大橋復通前三天,專門向公眾開放。時值歲末,南京明顯降溫,不時飄起細雨,橋上更是寒風凜冽。人們打著傘,觀賞長江風景、大橋雄姿,拍照留念,或相與回憶往昔,一些市民還自發列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對南京人來說,大橋就像自己的家人。”63歲的劉勇說,大橋建成時他上小學,瞞著老師和家長,和同學步行10多公里來看大橋,那是他見過的最雄偉建筑。“那時家里來親戚,不是去玄武湖、紫金山,而是來看大橋。年歲越長,對當年那種興奮好像越是留戀。”
在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魯安東眼里,大橋不僅屬于南京,更是全國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承載了許多特殊意義。它既是當時技術成就、工匠精神的象征,又激發了舉國上下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堪稱“獨一無二”。
當地公安部門粗略統計,三天時間有20余萬人到大橋參觀。夜幕降臨時,大橋兩邊的玉蘭花路燈與四個橋頭堡上的紅旗燈箱一起點亮,整座大橋猶如綴滿閃亮明珠的長虹,橫跨在長江南北兩岸。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有參觀的市民唱起了《歌唱祖國》。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后,曾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但經過多年高負荷運營,公路橋一度出現較大程度病害,中小程度的維修已無法保證安全運營,于是進行了此次概算總投資11億多元的全封閉維修。
大橋維修改造涉鐵工程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婁松打了個比方:這次維修就像在承重墻不動的情況下,把房頂換掉,把混凝土換成鋼。更換作業空間位于鐵路線正上方,而京滬鐵路是國家一級繁忙的干線,路面下是27000伏的高壓線,一旦有工料掉到電線上,就會造成停電、影響火車通行,哪怕掉一顆螺絲釘都不行。為此,要搭建施工的棚架和防護網,利用沒有火車通過的時間點搭設。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公路橋改造主要是將原混凝土橋面板更換為正交異性鋼橋面板,新面板自重較輕、連接性能更好,大大提高了橋面行車的舒適性和耐久性。另外,玉蘭花路燈基座直徑縮短了5厘米,使得人行道相對變寬,方便行人通行。
由于南京長江大橋獨特的歷史地位,大橋本身已成為文物,維修要求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例如大橋兩邊的欄桿上一共鑲嵌了202塊鑄鐵浮雕,分為鏤空向日葵、風景主題、“工農兵”三類。風景浮雕畫中,原有一塊“草原牧馬”因1991年一次交通事故被撞,掉入長江中,此次文物修繕也將其補齊。
五十年的光榮與夢想
為了配合大橋恢復通車,“國家記憶南京長江大橋檔案史料展”近日在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舉行。走進展廳,大紅展板上周恩來總理當年的一段話引人注目——“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96歲的曹土根曾負責大橋修建時的供電工作。回憶起當年的艱苦,老人感慨良多:“那時候不像現在,沒有什么技術設備,全都靠人力、靠經驗。盡管條件有限,但大家高度認真。不光是供電的人,所有建設者都是一條心——大橋是中國人的驕傲,不容半點馬虎!”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介紹,在當年情況下,實現鐵路公路的同步推進非常艱難。正因如此,中國人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創造力充分迸發,當時探索出的許多技術放到今天也不落后。大橋的建成,對于大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乃至國家的統一治理,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惟其艱難,更顯珍貴。很多年里,南京長江大橋作為國家標志性建筑被印成各種宣傳畫,廣為張貼,并進入學生課本;照相館以它為攝影背景;許多事物以它命名:大橋飯店、大橋電影院、大橋牌煙花、大橋牌自行車等;甚至哪家生了孩子,老大起名長江,老二叫大橋,有些干脆叫墩子、鐵柱。
大橋也是展示中國形象的一個窗口。南京橋工段統計數據顯示,大橋建成至今,已接待外賓、港澳臺僑胞近20萬人次,國內游客過百萬人次。已有7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15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代表團來此參觀。
“它是我大半生的見證。”羅斌峰先是大橋建設者,后轉為養護者,工作30多年后,兒子羅儉又接上了他的工作。如今他的孫子是南京橋工段的線路工,負責養護的區域就包括大橋鐵路線路。
羅斌峰曾參與5座大橋的修建和維修,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南京長江大橋。他自豪地說,大橋的通行流量、時速都已遠超當初設計,橋墩還遭遇過船舶碰撞,但質量一直過硬可靠。
30歲的胡靜現在中鐵大橋局四公司工作,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父母都是中鐵大橋局的員工,許多大橋工地都曾留下他們的身影。胡靜自己參加過嘉興到紹興跨海大橋的建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橋夢。就像當年父母把大橋帶進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紀念大橋的歸來,將來也會把對大橋的熱愛傳遞給我們的后代。”胡靜說。
大橋的未來值得期待
大橋封閉維修前,進行過全面“體檢”,結果表明它正處于“壯年期”。經過大修后,其使用壽命能得到多大提升?南京市公建中心副主任郭建表示,綜合保養、維修等多個因素看,再健康地使用一百年是有保障的。
楊濤等多位專家表達了相同觀點。他們提到,1908年滬寧鐵路修到南京,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受長江之阻兩條鐵路干線未能貫通。此后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規劃過南京至浦口的過江隧道。1937年,國民政府重金聘請的美國橋梁專家華特爾實地勘察后斷言“水深流急,不宜建橋。”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創造了奇跡。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南京長江大橋既是40年發展速度的見證者,又是一個特殊的參與者。今后,它不僅將以更高的通行質量服務于南京江南、江北兩個主城區,強力助推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建設,幫助南京城從“秦淮河時代”向“揚子江時代”跨越,還將更加高效地輻射蘇北和更為廣闊的長江以北地區。
從全國交通和經濟格局看,南京長江大橋也將承擔更大的責任。“一句話概括:百年大變局,交通大未來。”楊濤分析,大橋在未來百年當中,仍然是極重要的通道。不僅是既有的京滬鐵路跨江相連,未來還可能將江北的北沿江高鐵、寧淮高鐵、寧西高鐵與江南的滬寧高鐵、寧杭高鐵、寧安高鐵、寧宣黃高鐵等,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實現互聯互通。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最初設計流量為每天8000輛,封閉維修前每天已達8萬至9萬輛。通過大橋的火車最高時速從60公里到140公里,平均約5分鐘就有一列火車通過,每到節假日、春運、暑運,還會通過不少臨時客車。“上世紀70年代,坐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差不多24小時。1997年以來,中國鐵路進行了6次大提速。同一路程,現在最快已縮短至4小時18分。未來,大橋將讓上海和北京、長三角和京津冀更好聯通。”鐵路南京站工作人員祖韜說。
“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參觀者中傳出的《歌唱祖國》歌聲,正是獻給南京長江大橋的深情禮贊。(記者劉兆權、張展鵬、朱國亮、楊紹功)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新中國奇跡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