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40年的昭示:從大型展覽看國家改革開放促進港澳長期繁榮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40年的昭示:從大型展覽看國家改革開放促進港澳長期繁榮
新華社記者
從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的批文、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的老照片,到智能自行車頭盔、AR眼鏡等新潮的高科技展品……在正于此間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國家改革開放的港澳元素生動展現。
40年改革開放,港澳同胞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是香港、澳門同內地優勢互補、一起發展的歷程,是港澳同胞和祖國人民同心協力、一起打拼的歷程,也是香港、澳門日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歷程。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國家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注入了香港、澳門活力元素。當時,許多港澳企業家踴躍北上投資興業,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
展覽“港澳臺僑助力改革開放”板塊上的一張照片,記錄下了一個“第一”——這份印有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的批文,記錄了改革開放后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獲批成立的歷史一頁。
這家企業由香港知名人士伍沾德及女兒伍淑清,與國家民航總局合資成立。上月底,年屆七十的伍淑清來北京參觀展覽。看到這份批文,她再次想起了當年的場景。
她回憶,由于合資企業沒有先例,批文一度難拿下來。然而即將通航的中美航線急需飛機餐,只因時任民航局長一句話“大家都是中國人”,我父親就拿出500萬港元先行投入生產。
從那時起,伍淑清和她父親與內地合作伙伴持續開展創新,從法律條文、股份制概念、打卡制度等細節入手,一步步將公司塑造為行業領軍企業。
她說,伴隨改革開放,香港和香港企業家的角色逐漸演變:過去像“輔導員”,引進先進要素,促進內地與國際接軌;后來像“服務員”,配合內地發展要求,幫助其在國際上爭取更好的資源,既讓中國獲得福祉,也給世界帶去福音。
展覽上兩張記錄香港、澳門回歸現場歷史時刻的照片,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促進了港澳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展出的兩幅彩色立體圖表,體現了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1.4萬億港元增至2017年的2.66萬億港元,年均實際增速高于3%,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502.7億澳門元增至2017年的4042億澳門元,失業率從回歸前的6.3%降到2018年上半年的1.9%。
距離澳門知名景點大三巴牌坊不遠,坐落著當地“老字號”咀香園餅家的一間分店。走進店內,游客們圍在貨架旁,挑選著杏仁餅、蛋撻等各式點心。
由回歸前1家分店拓展至目前15家分店,咀香園餅家總經理黃若禮對企業發展頗為滿意。“隨著內地游客的快速增長,我們不斷擴充生產基地、豐富產品種類,實現了成長壯大。”他說。
十九大報告指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今年10月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內地往來澳門的人員流動變得更為順暢。
“大橋為澳門旅游業拓寬了市場規模和客流來源。開通不到兩個月,已經明顯帶動了來澳門旅客的增加,公司的銷售額也增長不少。”黃若禮開心地說。
對于發展前景,黃若禮信心滿滿。“未來通過繼續與內地加深合作,將推動我們登上更高的臺階,讓產品更豐富,并給游客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他說。
展覽上的一款智能自行車頭盔外觀簡樸,但功能強大——可以在轉彎、剎車等情況下自動打警示燈。“產品能夠參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如果有機會,一定到北京看看展覽。”路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負責人蔡錦峰說。
蔡錦峰是一名來自香港的創業青年,今年6月他所在的公司正式入駐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
他認為,在這里發展是一項正確的選擇:青年夢工廠為公司提供租金優惠,節省了創業成本;區位上毗鄰香港和東莞,無論是香港團隊到深圳來,還是去東莞的工廠,都非常方便。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超過300家,其中一半左右來自香港和澳門。
“改革開放40年,給了我們很多與內地的合作機會,讓我們能充分利用內地制造業優勢做出高質量產品,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未來,我會繼續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扎根內地實現新的發展。”蔡錦峰說。(完)(記者:周文其、胡瑤、王豐、張歡)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改革開放 內地 香港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