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鄭又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作者: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鄭又賢
“40年來,中國人民聚焦發展、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8倍,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就業人員翻了一番,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高。”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所強調的“聚焦發展、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堅持的實踐經驗,也是一種思想方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體現著我國改革開放所一貫堅持的政治立場。過去,中國人民是這樣做的;今天,中國人民依然是這樣做的;以后,中國人民也必然會堅守如初!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基本經驗
“聚焦發展、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改革開放的一條基本經驗,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經驗。
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但是一種發展觀點,而且是一種思想方法,同時還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作為一種蘊含著黨和國家政治立場的思想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直接理論基礎的。其世界觀根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都是永恒發展變化的,不但有量變,而且有質變。它要求人們正視事物發展的客觀普遍性,主張要促進其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既要促進量的變化,又要適時地推動質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要更加重視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正是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為根據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建立在上述兩個觀點之上,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體現了發展觀和人民立場的有機統一。
其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種發展思想,以鮮明的人民立場宣告,要為人民而發展,依靠人民群眾來實現發展,而且要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涵蓋并科學回答了“為什么發展”“依靠誰來發展”和“發展的成果屬于誰”這三個基本問題,對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方向起到了規范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較好地實現了發展觀與人民立場的有機結合。
第一,它規范了發展的理念,強調不能只求效率,而要堅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它強調了人民至上,主張推進改革開放的出發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謂根本利益,就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利益。推進改革開放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要激發調動人民參與改革、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進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為了造福人民,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一個都不能少”,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它強調發展觀和人民立場要“無縫”融合,不能變成“兩張皮”。為人民謀福祉,不是空洞的口號,而要轉化為實踐,強調改革要為改善人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再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以特有的思想方法和鮮明的人民立場在所有經驗中起統領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特別是寓于其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方法和根本政治立場,體現在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方方面面。“中國的今天,是中國人民干出來的”。
實現歷史飛躍的思想方法根據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實現這種飛躍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發動群眾創造歷史。
中華民族“站起來”,就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帝國主義不會自己撤走,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也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制度更不會自發產生。只有通過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和頑強拼搏才能得以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億萬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滿懷豪情開始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也給自己創造了美好的未來。
“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沒有滿足,而是努力爭取“富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進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邁向“富起來”的歷史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障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
中華民族由“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依靠的仍然是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這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更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
中華民族“強起來”是一個歷史過程,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仍然必須堅持黨的根本宗旨,依靠群眾創造歷史。
新時代繼續推進全面改革開放的思想方法保障
當前,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和水平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必須認真研判新環境、新條件,明確目標、任務,既解放思想,適時應變,又增強戰略定力,矢志為民,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更高質量的發展。這是我們必須牢牢堅持的思想方法。
第一,客觀把握改革開放所面對的新的環境和條件,著力適時應變,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我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所面臨的國內環境和條件。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這要求我們堅持“不變”與“變”的統一。
——所謂“不變”,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變,就是對人民的責任不變,始終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所謂“變”,就是根據新時代提出的新挑戰或更高要求,著力適時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新時代改革開放,就是要努力創造條件,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正確認識改革開放所面對的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著力協調各類關系,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中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這意味著,推進改革開放,不能停留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是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因為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重要的是要加強統籌協調,理順各種利益主體的關系,進一步實現“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當前,特別要注意加強扶貧、脫貧工作,在精準上下功夫,確保一個不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科學理解第二個百年目標定位,堅持“五位一體”,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目標是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其中“美麗”對應的正是生態文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樣要確立“五位一體”的觀點。在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把握和滿足上,應兼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上,要努力提升人們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的各方面能力,在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讓每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競相迸發。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方向,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此外,要樹立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的觀點,辯證看待正在逐步完善中的各項社會主義具體制度,決不能志驕意滿、故步自封。要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善于發現不足,并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造和提高,使之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人民 發展 堅持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