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改革開放是突破困境必由之路
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問題導向一直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根本驅動力。走出困境的關鍵,仍在于“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這兩天,一款“時光照相館”的互動產品在朋友圈刷屏。輕觸屏幕,上傳圖片,就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之初不同身份的“自己”:進城農民工、大學生、鄉鎮企業家、軍人、手持大哥大的青年……時代的滄桑感,經由一幀泛黃的圖片得以部分呈現。
穿過彌散于整個社會的懷舊情緒,我們不難發現,40年前,是改革開放讓中國人破除重重障礙,歷經艱難險阻才走到了今天,才能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上回首過去。彼時的人們,對于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十分陌生,一些人甚至吃不飽、穿不暖,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則正是發軔于彼時的困境之中。
以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為代表,中國農民闖出一條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新路。隨后,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聚焦農村改革,農民的生產力得以極大釋放。前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改革開放讓中國糧食產量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大幅增長,對確保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均有重大意義。
同樣,城市改革也發軔于“不得已”的諸般困境,并迅速成為一股浩蕩南風。流傳于許多城市的“大包干”敘事、“改革廠長”的鐵腕,乃至第一家個體戶的傳奇等,不僅滿足了一部分人發家致富的愿望,也為經濟發展平添了生機與活力,更為進一步改革開放積蓄了強大動能。
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問題導向一直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根本驅動力。走出困境的關鍵,仍在于“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當下,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的確面臨困境。但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改革的信心。一些地方和領域陷入發展困境之中,本質上仍是改革開放不徹底、不堅決、不到位的表現。欲求打破當下困境,必須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進行到底。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公平,以凝聚最廣泛的力量,從而形成新的改革共識。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層面的改革至關重要。事實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乃是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經驗。今天依然不例外,地方政府先行先試,持續轉變政府職能,堅決落實放管服改革,實現政府“自改革”,應該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持續發力的強大推動力。比如,在互聯網時代,打通各個政府部門的數據孤島,就需要各級、各部門打破部門利益藩籬,在改革開放上邁出真正的一大步,才能真正為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創造可能。
要承認,經過多年高速發展,我們積累了諸如環境、老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不會自動消失,但也不必過分夸大。只要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與民眾同行,與世界同步,就一定能走出困境,突出重圍。
改革開放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一招”,是我們走出困境的方法論。因為改革開放本身是一個動態的社會歷史過程,是一個改革方法論與方法論改革相統一的過程,它能夠指導我們解決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改革開放 困境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