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素描手稿再現大師創作構思過程
“世界巨匠”文藝復興三杰特展亮相南京博物院
素描手稿再現大師創作構思過程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曉陽
達·芬奇的粉筆素描《美麗公主》、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倚靠十字架的基督》、拉斐爾的木版油畫《圣家庭(拿書圣母)》……近日,“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特展在南京博物院拉開帷幕,68件文藝復興“美術三杰”及其追隨者的作品紛紛亮相。特展通過油畫、雕塑、素描手稿等藝術作品展現藝術家創作的構思過程,還原藝術家們最本真、最初始、最愿意表達的藝術語言。
觀眾體驗木版畫制作。徐曉陽攝/光明圖片
1. 用眼睛“觸摸”文藝復興
占據展廳“C位”的基督雕塑吸引著觀者的視線,訴說著米開朗基羅本人復雜而矛盾的精神世界。“藝術家賦予雕塑以靈魂,這次展出能讓觀者有機會用眼睛去觸摸文藝復興,領略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看得見的文明。”策展人之一、南京博物院展陳部崔小英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68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座真人尺寸雕塑《倚靠十字架的基督》,它完美詮釋了米開朗基羅的性格特征與內在品質,傳遞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最為真切的心靈陳述與精神訴求。
走進左邊第一個展覽區域,一張繪于羊皮紙上的青年女子側顏畫像惹人注目。這幅名為《美麗公主》的粉筆素描畫為達·芬奇原作,創作技法與藝術價值可比肩《蒙娜麗莎的微笑》,堪稱其作品序列中的國寶級別。達·芬奇采用粉筆與蠟筆交織的畫法,使得女子的眼睛非常簡單與優雅,微笑似有若無,散發著“理想之美”。
觀眾在參觀達·芬奇作品《美麗公主》。新華社記者 孫參攝
“達·芬奇是最早描繪和贊美世俗女子之美的藝術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位癡迷于發明創造的發明家和工程師。”崔小英介紹,此次特展精選達·芬奇在解剖學、物理學領域的多部研究手稿進行展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長達38頁的《鳥類飛行手稿》。
鳥類形體、飛行器模型、機械工作原理……翻閱達·芬奇手稿,這位天才為了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發明的“鏡面字”讓人稱奇,隨處可見的意大利語、拉丁語和方言填滿了草圖間的空白,速寫、插圖、注釋一層疊一層,比較完整地概述了他長期觀測、思考的全過程。“這些觀測結果和概念在20世紀初成功發明飛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崔小英說。
“要真正了解藝術家是不容易的,但藝術家的一部作品強過千言萬語。”展覽策展負責人王貴陽告訴記者,與以往在中國看到的文藝復興展覽最大的不同是,此次展覽策展重心是用大量素描手稿引領觀者理解藝術家創作的構思過程。“任何一位藝術家最后的創作成果實際上都是在手稿基礎上逐漸完善的,手稿能幫助觀者更直觀地了解大師的創作構思或想法。”
2. 與藝術作品面對面對話
步入米開朗基羅及其追隨者作品展示區,高175cm的雕塑《哀悼基督》(復制品)赫然可見。雕像表現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利亞抱著耶穌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的情景。與其他雕塑不同的是,米開朗基羅一改浮于表面的悲痛表情,也沒有著重突出耶穌身體上的傷痕,內心巨大的悲痛與面部出奇的平靜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以唯美的震撼。
“《哀悼基督》被譽為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巔峰之作,也是唯一有米開朗基羅簽名的作品。這一藝術高峰至今無人超越。”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劉文濤介紹,南京博物院每年會有一到兩場國際文化展,希望通過展覽讓觀者對西方優秀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不僅僅記住一個又一個響亮的名字。“拿這次展覽來說,文藝復興的藝術高峰不是突然出現的,米開朗基羅為什么被稱為文藝復興藝術最高潮的締造者,這需要觀者近距離用心去領悟。”
“文藝復興是歷史,更是語境。”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憲告訴記者,對于中國來說,文藝復興是一面“鏡子”、一個“工具箱”,是重要的靈感源泉。借助它,人們可以在文化比較中獲得差異性印象和自我意識,知己知彼地進入世界文化陣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會面臨巨大變遷和轉型時,人們可從其中找到用于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無論是藝術家、批評家、理論家還是思想家,都能從文藝復興中找到真知灼見、獲得本土文化創新的靈感。”
據了解,此次特展吸引了眾多繪畫、雕塑、攝影愛好者,南京藝術學院雕塑專業的老師還將課堂搬進展覽館,讓學生與藝術作品進行一場面對面的深度對話。“杰出的藝術品需要近距離用心去感受。”南京藝術學院雕塑專業大三學生李睿告訴記者,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把藝術家的故事、藝術風格、精神表達當作知識,去學習、去記憶,“這次學習讓我們能更直觀地體味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引導我們如何將真實情感融入藝術創作,讓藝術品開口講話。”
3. 畫出完美的理想世界
從米開朗基羅及其追隨者作品展示區繼續往前,穿過另一道拱形門就到達拉斐爾及其追隨者作品集中展示區,本次展覽共展出拉斐爾及其追隨者的12件作品。
“我的畫是否是完美的藝術,我不知道,但是我在努力使它達到完美的程度。”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盛期以塑造圣母形象著稱的古典主義繪畫大師。他筆下的圣母淳樸、仁慈、美麗、和顏悅色,表現了一種平民式的母愛和人情味。木板油畫《圣家庭(拿書圣母)》中圣母低頭溫柔地望向圣嬰,整幅畫線條、用色圓潤典雅,構圖、形象圓滿諧和,女性的溫順文雅之美和母愛的偉大表現得酣暢淋漓。
除了《圣家庭(拿書圣母)》,特展還展出《圣母子、圣安娜與羔羊》《青年女子肖像》等大量木板油畫。“當文藝復興在意大利甚至整個歐洲如火如荼開展時,中國明朝正處于版畫技術的鼎盛時期。”崔小英介紹,與歐洲木板油畫相比,中國則擁有更為悠久的版畫歷史。
為讓觀者親手“觸摸”東西文化差距,展覽還設有體驗館,觀者可以體驗木版畫、銅版畫的制作過程,還可以為巨幅的《美麗公主》上色,這些創新體驗項目打動了不少來“嘗鮮”的觀者。劉文濤說:“希望這次展覽像一條小路,引導我們走進文藝復興;希望它是一盆火焰,能夠使觀者在欣賞的同時思考如何振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在當今中國重談文藝復興,核心要義在于更新而非復古。”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極具魅力,我們應該從文藝復興中獲得啟發,要把握好“守”和“變”的關系,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到溫古鑒今,返本開新。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藝復興 手稿 藝術家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