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特色小鎮是“向往的生活”不是“向往的GDP”
這次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探討的是“妥善解決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談問題為主,可見問題還不少。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萌芽生長,必然要經過多次“試錯”,有問題很正常。在中國,特色小鎮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夢想,一個幼兒剛開始學走路,總是跌跌撞撞的。會上,委員們剖析了特色小鎮建設的種種“跑偏”現象,比如“千鎮一面”、“重形輕魂”、“新瓶裝舊酒”、房地產化,等等。不少委員都認為,這是以政府意志代替市場規律的結果。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其實,如果把以上問題放到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大背景下來觀察,現在發生的,過去也發生過。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地方政府推進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加速了城鎮化步伐,也留下過千城一面、重復低效的教訓。“造城”運動的后遺癥,今天看來并未徹底消失,李青委員在會上說,“有地方把特色小鎮的建設當做是拉動投資和招商引資的一種手段,以行政力量簡單地推進,著急出成果。”
為什么著急出成果?背后還是“以GDP論英雄”的理念在作祟。過去數十年,城鎮化一直是地方拉動經濟增長的抓手,搞城鎮化就要蓋房、修路,需求有了,GDP就有了。而且,在現行財稅體制下,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飯”,地方政府要通過出讓經營性用地取得建設資金,因此,用“造城”來發展房地產,增加財政收入,成了一些地方的慣性思維。
今天,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產能過剩的項目都不讓上了,過度依賴房地產投資也行不通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提振內需又無法短期內見效,怎么辦?于是,當特色小鎮的概念剛出現在相關決策層的文件中,有些地方就搶著要戴這個“帽子”,畢竟,經濟調檔升級的路還很長,大拆大建卻是輕車熟路的。在傳統政績觀驅使下,特色小鎮建設“跑偏”也就不足為奇。
莫天全委員 人民政協報記者 田福良 攝
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就繞回老路上了。“一些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鎮開發建設中,會給投資運營主體一些特殊政策,特別是土地政策。但是部分特色小鎮本身的人口吸附能力不足,優勢不足,所以一些小鎮的開發還是跳不出房地產模式。”莫天全委員說,如不及時糾偏,保不準未來會出現“鬼鎮”。
城鎮化不是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它的核心是“人”,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有明確指示。特色小鎮當然也不是,它最終的指向也是人,它要為人創造一種既能享受城市化便利又能“看山望水見鄉愁”的文明形態。在委員們看來,特色小鎮建設不能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它應該成為“向往的生活”,而不是“向往的GDP”。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