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哈斯塔娜:事業無悔 追求不懈
我是草原的女兒,錫林郭勒的蒼天厚土養育了我,世代傳承的草原文化哺育了我,烏蘭牧騎精神始終召喚著我。我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接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有一年多了,這一年我們滿懷著自豪和自信,在新征程上昂首闊步再出發。作為這支文藝輕騎兵中的一員,回顧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感觸特別深。
14年前,我從家鄉鑲黃旗來到鄰近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工作,踏上了事業的起點,從此走上了文藝為人民的陽光大道。對于個人來說,“藝為人生”在很大程度上無可厚非,但對于我們烏蘭牧騎人,“藝為人民”才是此生無悔的追求。堅守什么方向很重要,在從藝悟道過程中,我逐步懂得了這些道理,但要切實做到、努力做好很不容易。
我的舅爺、舅奶奶是旗里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我表哥也是烏蘭牧騎隊員,他13歲就考進隊里。在我小的時候,上世紀80年代后期,牧區除了聽收音機沒有太多文化活動,有電視機的人家不多。電視連續劇《西游記》播映時,大家都追著看。當時牧民能接觸和融入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烏蘭牧騎的下鄉演出。我和姐姐跟著爸媽坐馬車去看過烏蘭牧騎的整場演出。在家鄉上學的暑假寒假,還經常去烏蘭牧騎院子里跟他們接觸,看他們排練,也跟著一起練過功。就是在那時候,我萌生了當一名烏蘭牧騎隊員的愿望。1999年我考上烏蘭察布盟藝術學校,完成了4年的舞蹈專業學習,2005年如愿考進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真正成為一名草原上的文藝輕騎兵。
參加工作以來,我在工作上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如一。烏蘭牧騎節目小型化是主流形式,題材當地化是對內容的基本要求,農牧民喜歡什么,我們就盡力自編自創提供什么。我是舞蹈演員出身,沒有受過系統的舞蹈編創訓練,但看得多了,想得細了,就對編創產生了極大興趣。2010年開始,我多次去蒙古國學習傳統舞蹈貝勒格,這是一種生活氣息濃郁的民間舞蹈,屬于各個民族都有的“土風舞”。從那時起我一直琢磨這種舞蹈的一招一式,摸索更好的表達方式,想在貝勒格和現代蒙古舞的結合上下一番功夫。到2013年,幸運降臨,隊里扶持我創作出第一個作品——男女群舞《塔牧沁牧歌》。雖然略顯稚嫩,總算是有了自己編排的舞蹈作品。接著幾年里,女群舞《祈》、女群舞《牧羊姑娘》、獨舞《夢中的額吉》等舞蹈相繼被編創出來,在表演中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并多次獲獎。
2017年,在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烏蘭牧騎誕生60周年之際,我們烏蘭牧騎隊員以書信的形式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予以回復。這是我們最為榮幸、最為興奮的時刻啊!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文藝工作者的關心和關懷。他勉勵我們,在新時代,希望你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反復品讀,牢牢記住每一句話,用心來體會,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為我們加油鼓勁,也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而“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又是很高的要求,給了我們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正如我們隊里的瓦·鋼寶力道、吉雅圖和薩仁滿都呼在第一時間開始醞釀創作的歌曲《珍貴的回信》中傾吐的心聲:“紅色輕騎傳文明,同心同德向前進。優良傳統精髓永傳承,演繹服務為人民……”隊員們在第一時間還創作了一個好來寶節目《乘愛啟程》——“喜鵲枝頭叫喳喳,總書記回信送給咱。字字句句暖在心,情不自禁把馬頭琴拉?!蔽覀冇芍愿械?這是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今年,我成為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肩上又多了一副重擔。我深知政協委員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自己必須恪盡職守,努力發揮作用。
我一直計劃著今年創作一個新作品。5月份,我有幸邀請到了北京東方演藝集團的斯日吉德瑪一起工作。我們一道兩次沉下去采風,深入牧民生活,拜訪民間藝人,挖掘整理蘇尼特民歌和民俗、傳統服飾等民族文化元素,體驗蘇尼特牧民勞動生產生活方式。在采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創作三人舞《蘇尼特·布蘇貴》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其中布蘇貴是婦女之意。
整個采風使我們對蘇尼特民間藝術和服飾風格有了深切的理解。首先,我們先后走訪達·查干、呼日勒巴特爾、堯·額爾德尼陶格特胡、鋼寶魯道4位老師,他們細致講解了蘇尼特歷史、探馬赤傳說、巖畫、民歌、民俗等方面的豐富內容,我們由此得到很多創作靈感和啟發。其次,我們拜訪的民間藝人呼其圖、奇達日巴拉以及烏蘭牧騎副隊長賽西雅拉圖等老師,不僅耐心講解蒙古族宮廷音樂阿斯爾及蘇尼特民歌,呼其圖老師講到動情之處,還即興彈起雅圖克(蒙古箏),其旋律時而泉水一般輕柔優美,時而像瀑布一般洶涌澎湃,令人心馳神往,讓我們在深入了解的同時找到了寶貴的舞蹈音樂創作素材。再次,我們走進牧戶,向牧民烏云斯琴求教,老人得知我們的來意激動不已,從衣柜里翻出當年母親留給她的蘇尼特傳統服飾,講起這套服飾津津有味,也讓我們為之動容,堅定了把傳統服飾元素提煉運用到舞臺作品中的設想。此外,表現蘇尼特草原生活,不能忽略蘇尼特最重要的游牧文化符號之一駱駝。我們拜訪了牧駝人莫爾根家,體驗了趕駱駝、騎駱駝、擠駝奶、搓捻駝毛繩等很多生產生活技藝。蘇尼特婦女們搓捻駝毛繩的勞動過程,為我們創作舞蹈帶來了很大啟發。
曾有人問我,你們為了創作一個幾分鐘的舞蹈節目用得著花費那么多精力下基層去采風嗎?我認真地回答:我們處在一個智能的時代,卻越來越離開了人民的生活,要想創作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文藝作品,前提就是融入原生態的生活。這句話,絕對不是空洞口號,而是有著實際的效用。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只有身體力行,投入到火熱的生活生產當中,才有可能創作出散發著泥土芳香、能走入觀眾心田的上乘作品。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舞蹈中如何體現勞動生活、表現人們的情感,是我們面對的最急迫的課題。雖然有常年從事舞臺表演的功底,可是我倆在編導方面還是經驗不足。這次工作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但是我們時刻牢記一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認真對待每一環節,用心、用情、用功地投入到創作和排練當中。剛開始排練的那段時間,我們每天早晨一走進排練廳首先練習搓繩,一邊哼著《牧駝的姑娘》的曲子,一邊用從牧民家里帶回來的駝毛反復搓捻,從而提煉舞蹈動作語匯,更好地捕捉牧駝女性的動作細節和心理情緒。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作品慢慢成形完整起來。那段時間,我們每天的活動空間就是家和排練廳,每天把排練的視頻發到工作群里,無論是舞蹈作曲,還是服裝設計、編演成員都及時了解排練情況并發現存在的問題,隨時進行討論,及時解決問題,如期完成了作品。天道酬勤,三人舞《蘇尼特·布蘇貴》的編排和演出,再次印證了這一樸素的哲理。在比賽或展演中,評委們評價作品充分表現了蘇尼特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夢想,觀眾們的掌聲也傳遞出他們對這部舞蹈作品的喜愛。這些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這部作品的成功,助力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榮膺自治區和盟級大獎,其中也凝結著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也深知,作品剛成型,要成為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還有相當的距離。今后還得不斷努力把它打造成一部優秀的作品,呈現給更多的觀眾。
烏蘭牧騎走過的歷程昭示,要堅守正確的方向,人在磨煉中持續成長,事業在奮進中提升境界。今年9月我來到蒙古國文化藝術大學,將在兩年時間里完成讀研學習。給自己加壓,是為了提升專業技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作為文藝工作者要樹立雄心大志,不滿足過去的成績,把目標再次定高、目光再次放遠,追隨新時代,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回報黨和人民。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烏蘭牧騎 創作 舞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