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王丹:世行為什么點贊中國營商環境
作者: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王丹
日前,世界銀行發布《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為改革而培訓》,中國總體排名比去年上升32位,位列第46名,系世行營商環境報告發布以來的最好名次。在“信心比黃金更珍貴”的今天,這份報告的出臺具有標志性意義。
首要的是“知法守法”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軟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世行研究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可以讓開辦企業需要的時間減少10天,使投資率增長0.3%,帶動GDP增長0.36%。
從硬件上看,近年來中國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動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落實。通過網上受理、網上審批、網上支付等流程再造,真正實現了“減時間、減環節、減成本”,增強了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從軟件上看,營商環境便利化的提升源于政府監管理念、執法手段的轉變。完美的制度需要切實有效的執行。監管執法的目的在于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重點應放在破除市場藩籬、優化辦事流程、防范市場風險、懲治違法行為等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越是面臨國際競爭,越要降低制度成本,讓市場更加開放、監管更加透明、企業更加安心。
進一步來看,世行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貫穿企業運營整個周期。每項指標都要求提供具有拘束力的規則依據,即以一國市場法治的健全程度為主要判斷依據。由此,科學制定、系統梳理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相關領域的制度體系,增強其知曉度、清晰度、穩定度,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首要任務。
法律的知曉度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如何讓市場主體在紛繁復雜的制度體系中了解、知曉對其有約束性的規則并嚴格遵守,是監管者面臨的重要挑戰。為此,不僅要對現有的制度體系進行梳理,使之更為清晰,而且要以簡便易得、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市場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使得各項營商行為于法有據。
法治的清晰度、穩定度直接影響市場的預期和信心。一個朝令夕改、“新官不理舊政”的制度環境,無法做到真正的穩商、留商。坦率地講,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夸大承諾,事后則隨意變更;或因人事變更、規劃調整、政策變化等原因出現違約而不承擔相應責任,造成投資付諸東流,讓企業家憂心忡忡。唯有以確定性規則保護企業家產權,打造公平、透明、穩定的市場環境,才能讓人放心投資、安心創業、專心經營。
穩定預期,堅定信心
近段時間里,有關民營企業地位的爭議,增加了民營企業家的焦慮。為此,中央頻頻發聲,給民營企業吃下了定心丸。在這種背景下,世行營商環境報告的出臺,可以說是從權威第三方的角度,對中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保護非公經濟付出的努力予以最大肯定。
世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在過去一年里為中小企業改善營商環境實施的改革數量創下紀錄,位列全球前十。世行官員解釋,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領域大步向前,體現出中國政府對培育創新和私營企業的高度重視。
從法治建設角度而言,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價值。2017年末,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再審三起重大涉產權案件,進一步發揮了司法保護產權的示范效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堅定民營企業家的信心還需更多具體的措施落地。要對照民營企業的痛點、堵點、難點,出臺針對性舉措。特別是,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獲得貸款、減稅降費、去產能、環保等問題上,要拿出切實有效的改革方案。
中國具有龐大的人口和內需市場,擁有相對齊全的產業體系,擁有穩定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環境。只要能夠消除各類企業家對營商制度環境的擔憂,讓他們對產權保護基礎和改革方向有穩定預期、堅定信心,中國的經濟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總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必然要經歷陣痛。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為所有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是實現經濟轉型、有效應對外部沖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基礎。改變營商環境恰如移風易俗,需要久久為功。我們要進一步改革開放,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來穩定信心和預期。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環境 中國 世行 營商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