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培育深入人心的規則意識
——如何提升我們的社會文明③
飛機上,有乘客把腳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務員勸阻后卻指責機艙管理不夠人性化;女子騎電動車闖紅燈與正常行駛的出租車發生剮蹭,未受傷的情況下竟索要高額賠償;小區門口,未拴牽引繩的寵物狗嚇到孩子,媽媽趕狗保護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腳踢……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引人深思:為什么規則會被無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法治建設逐漸完善、規則體系日趨成熟,如何培養出與之相匹配的規則意識、精神文明,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可以說,捍衛以法律和公序良俗為基礎的規則文明,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道必答題。
有時候,矛盾、誤會乃至風險,常源于對規則的漠視。有的人在公共場所高聲喧嘩,是沒意識到“自己聲音大會影響他人”,稍加提醒還能改正;但也有人屬于“明知故犯”,規則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規則妨礙了自己就破壞;更有甚者,認為守規則是笨拙、迂腐、怯懦,繞過規則得了便宜,才顯得聰明、靈活、有本事。凡此種種,不僅容易引發矛盾、擾亂秩序,還會“攤薄”社會信任,帶偏社會風氣。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盡人皆知的俗語,今天依然發人深省。
在現代社會的文明肌體中,規則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確的規則,才能框定人們的行動邊界。在傳統熟人社會,人的流動性不強,熟人之間的評價,構成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標準。在現代社會,人的流動性強,“住了3年沒跟鄰居說過一句話”也不鮮見。這樣的“陌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需要明確的規則來協調彼此關系,定義“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樓道里“不準倒垃圾”的告示,到國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規則才能成為現代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也只有通過培育人們的規則意識和守則能力,才能推動我們的社會向著有序、文明的方向挺進。
不遵守規則就要付出“代價”,是督促人們遵守規則的重要動力。絕大多數人對法律令行禁止,是因為知道違反法律的嚴重后果。但法律只是規則的一種。為什么有行人看到紅燈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闖過去?為什么有人無視禁止吸煙的標識,轉過頭去就點上一支?為什么有人敢于“碰瓷”,信奉“越胡鬧越有利”的歪理?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違反規則的“代價”不高,有時候還能占“便宜”。這樣的苗頭不剎住,也會影響全社會對規則的敬畏。對整個社會來說,無論是道德規范、行業規則,還是公司章程、校規校紀,恰恰是那些“軟規則”的落實情況,展現著文明的水準與素質的高低。
前些天,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牽動人心。這場悲劇以血的代價警示人們,很多時候規則是生命的“安全帶”。“一個不守規則的乘客,一位處置不當的司機,讓15條生命瞬間逝去。”人們在憤懣、感慨、悲嘆的同時也在反思,假如車廂里有人警示搶奪方向盤的法律后果,有人上前進行有效制止,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確實,當我們的社會氛圍,能對不守規則的行為盡快給出否定評價和制止行動,公共場所的不文明行為就能大大減少。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時代,不守規則的“代價”被顯著提高了。無論是高鐵上霸座,還是景區里破壞公物,只要被曬上網,就不得不承受來自輿論的譴責和壓力。在不文明行為可能被隨時隨地“現場直播”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點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鏡頭感”。
不守規則的代價需要提高,守規則的意識則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給違規車輛開罰單時,發現6歲的孩子正在“教育”違規的父親:“我爸該罰,喊他停在停車庫他不聽,到處亂停車,就要處罰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違規的“代價”,但卻從心底里認同“守規則才是對的”。為剛性的規則體系構建成風化雨的文化環境,通過教育的方式在每個人心中播下規則的種子,才能讓自覺遵守規則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會的文明共識。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門對社交網絡中的家校群“約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網絡平臺交流效率的新規則。網友感慨,無論技術怎樣進步、社會如何發展,規則都是“基礎設施”。用實際行動捍衛我們的規則文明,就是在點亮你我生活、創造美好未來。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意識 培育 人們 法律 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