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蘇華:“我有一個職業教育夢想”

2018年11月14日 09:42 | 作者:解艷華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受黃炎培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教社副理事長蘇華一直堅信,職業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人都有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能夠“裕國利民”。他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事實業”“發明新器物”。這些年,他見證并經歷了職業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

——編者

C20181114002-zx10

《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樹立了我的職教夢想

受黃炎培主持起草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影響,蘇華在職業教育坐“冷板凳”的時期選擇投身職業教育,并將之作為此后一生的奮斗目標。從“黑板上的職業教育”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初現雛形,他見證了職業教育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您從事職業教育有20多年了,當年是什么機緣,讓您接觸職教,并進入職業教育行業?

蘇華:還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在勞動部門培訓中心工作時,就開始苦苦思索今后的奮斗目標。直到讀了黃炎培先生主持起草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很受震撼,同時也讓我對《宣言書》中描繪的“學校無不用之成才,社會無不學之執業,國無不教之民,民無不樂之業”的美好夢想倍感向往。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內心有了一個“夢想”: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事實業”“發明新器物”。此后,我閱讀了大量職業教育方面的書籍和資料,愈發覺得職業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人都有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能夠“裕國利民”。憑著這份憧憬,我毅然走上了職業教育的道路。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進行,各行各業都急需大量的合格勞動者,然而,那時全國文盲、半文盲比例高達15%以上,職業技能人才更是缺乏。由于當時我國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單靠政府力量舉辦職業教育遠遠無法滿足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政府開始逐步改變以往對教育統包統攬的做法,鼓勵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多樣化,為經濟建設培養更多合格勞動者。正是從那個時期,我開始投身職業教育,當時市場上對于各行各業的技能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我們的培訓課程涵蓋了計算機、美容美發、烹飪、外語培訓等多個方面,常常處于生源火爆的狀態,大量的下崗工人、農村勞動力人口等通過培訓持證上崗找到了一份好工作,還有不少學員發展的非常好,成了公司老總,這些變化讓我更加明白了職業教育,堅定了繼續做好職業教育的信心。

記者:當時的職業教育處于什么狀態?

蘇華:改革開放初期,職業教育是當時我國整個教育事業中最薄弱的環節。職業教育面臨著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管理體制不暢通、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基本辦學條件不足、師資短缺等困難。自1991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55號)》和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逐漸步入正軌,一代又一代職業教育工作者艱苦奮斗、上下求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職業教育還處在發展初期,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由于傳統職業院校在教學方法上偏重理論,實踐操作普遍薄弱,成為了“黑板上的職業教育”;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對接產業前沿、服務企業需求的能力和意識不足,課程教材的知識內容相對滯后,很多學員到了崗位上才發現很多知識用不上。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現在發展很好的民辦職業教育機構很多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創業的,比如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新東方烹飪學校、藍翔技師學院等等。但在當時,職業教育仍然在坐“冷板凳”,可大家對職業教育充滿熱情和堅定的信念,由于民辦職業教育機制靈活,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等方面率先改革,在產教融合、頂崗實習、與行業企業對接等方面領先一步,在后來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記者:作為一個從事職教幾十年的職業教育人,您見證了職業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些年來,您感受到職業教育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蘇華: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職業教育正在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參與的辦學格局,職普融通理念逐步得到認可,中高職銜接機制逐步完善,作為世界上辦學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復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已初現雛形,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化,黨委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空前,職業教育正處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呈現出光明的前景。

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

蘇華一直認為,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能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也可以有效阻止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蘇華連年就職業教育建言獻策,在現實中,他還在四川涼山地區通過辦學開展了大規模的職教扶貧實踐,實現了“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的愿望。

記者: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您的提案大多圍繞職業教育展開,這期間,有哪些內容直接被推動并落實?

蘇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先后出臺了多項重大措施,我的一些建議也在國家和教育部門的文件中得到了回應,也有幸就一些專題問題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就教育扶貧、老齡化、營改增、農村職業教育等問題建言獻策。2013年,我提出充分發揮職教扶貧的重要作用,應積極在貧困地區開展職教扶貧。2014年,我建議培養造就大批新興職業農民,后來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體現。2013年起,我連續6年提出兩類教育應對應兩類考試,增加設置面向中職生的“職教高考”,實施“因材施考”,最后做到“擇材錄取”,后來在教育部關于高考改革的有關文件中得到了體現。

記者:您曾提出,職業教育扶貧的投入產出性價比是最高的,2009年以來,您先后在涼山州會理縣和西昌市舉辦職業技術學校,如今近10年過去了,職業教育給那里的孩子帶來了什么變化?

蘇華:大小涼山地區自然條件和生存條件惡劣,造成貧困的因素除了自然條件外,更主要的是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落后。在許多山區,多數人還是習慣于靠天吃飯,經濟與產業結構單一,先進的生產技術得不到普及與應用,生產效率較低。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態,最重要的是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轉變生產方式。教育扶貧,尤其是職教扶貧,是治窮致富的一項根本舉措。

2009年以來,我們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職教攻堅大會會議精神,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發展職業教育,開展職教扶貧,投資舉辦會理現代職業技術學校、西昌現代職業技術學校和四川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為涼山民族地區孩子打造國內一流的職業教育學習、生活、實訓環境,形成從中職、專科到本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初步構建了符合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我們以“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為工作思路,堅持高標準辦學。在涼山州的各民族學生已達萬人,教職工700多人,累計完成職業技能培訓6000多人次,畢業生98%獲得中級及以上技能證書,就業率達99%。培養初級、中級、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3萬多人,就業畢業生平均月薪達到3000多元,幫助數萬名適齡青年掌握一技之長。與100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50余個企業開辦訂單式培養班。

彝族學生劉福秀的家在涼山深處的會理縣云甸鄉荊涼村。從村里到縣城,要走58公里崎嶇的山路。這里交通閉塞、教育落后,人們靠天吃飯,沒有一技之長,很多家庭經濟困難。5年前,劉福秀來到會理職校免費學習。剛到學校的劉福秀,文化基礎很差、普通話說不好、性格還很自卑內向……如今,在北京某公司任客戶經理的劉福秀,月純收入已有4000多元。

劉福秀的成長故事,是我們每年在涼山培養的數千名優秀中職畢業生學習成長、就業成才的縮影。

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

在蘇華看來,當前新時代的職業教育要培育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賦予新時代技術技能型人才新理想、新理念、新能力,如此才能加快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

記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曾提交了關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助推鄉村振興的提案。在您看來,如何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蘇華:長期以來,我國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大量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解決好“人才振興”的問題,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在培養本土“三農”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在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中占比很大。廣大農村不但是職業院校的生源地,也應當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服務地”和“就業地”。根據公開報道,中職學生中,農村戶籍占比82%;高職學生中,農村戶籍占比53%。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本土人才不但熟悉本地情況,而且培養成本低、進入角色快,避免了引進人才存在的周期長、不穩定等弊端。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有助于培養能夠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本土人才,形成本土“三農”工作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長效機制。

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現代職業教育,需重點解決好農村職業學校、農業職業院校和涉農專業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基礎薄弱、隊伍不強、人才培養規模較少、專業吸引力不強、培養資源整合不足、人才培養面向不夠精準、與實際需求結合不緊密等問題。

記者: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您還有何期待?

蘇華:培養和造就一支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重大使命,必須緊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我國發展的新歷史方位,培育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賦予新時代技術技能型人才新理想、新理念、新能力,加快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

建議把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要求體現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各項工作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三引三進”,在深化產教融合中孕育工匠精神。大力發展“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辦學模式,要把企業引入校園、產品引入實訓、工程師引入課堂;要讓教師進車間、學生進工段、教學進現場。

二是系統培養,在職業教育的縱向銜接中貫穿工匠精神。通過做好職業啟蒙教育,做亮普職融通,做強中等職業教育,做優高等職業教育,做大職業培訓,做通國際職業教育,做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準職教扶貧,在每個階段中體現工匠精神,貫穿工匠精神的內涵和要求,實現在人才培養鏈條上的全覆蓋。

三是共同發展,在不同教育的橫向溝通中推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不能限定在中職和高職層次,應在與K12階段的基礎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的合作溝通和搭建“立交橋”的過程中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四是互聯互通,在暢通成長通道中體現工匠精神。科學育才選才用才,在人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使用中均應強調和體現工匠精神。增加符合技術技能人才能力特點的職教高考,改革招錄辦法。推動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同步發展。

五是正本清源,在消除傳統偏見中弘揚工匠精神。樹立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建立健全技術技能型人才職級晉升機制、獎勵機制和榮譽機制,體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

六是傳道授業,在推進思政教育中升華工匠精神。堅持不懈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政教育工作中心,把“工匠精神”培育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動力和支撐,邀請技能大師、大國工匠進校園、到課堂,現身說法、言傳身教,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赤誠的愛國情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職業教育 發展 蘇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