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戲比天大’,這不是一句空話”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走訪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小記
走進北京電影學院校史館,目光不由地被序廳中的一幕深深吸引:精心設計的玻璃櫥窗三面環墻,陳列著歷屆校友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獲得的獎杯:金熊獎、金棕櫚獎、金獅獎、金雞百花獎、華表獎……“獎杯墻”高達屋頂,在熒光燈的照射下熠熠閃光。
10月31日,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會委員走訪考察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
“此行是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落實汪洋主席關于建言資政和思想政治引領雙向發力的要求,了解文藝單位有關情況和文化藝術界關注的重點問題,為委員會謀劃好明年工作選題作準備。同時,讓委員們通過履職實踐,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成就,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境界。”委員會副主任丁偉點明來意。
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人藝,一個被稱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一個被譽為“人民的劇院”。它們既是活躍在文藝領域前沿的工作單位,也是從事最基礎、最一線文藝工作的地方。在這里,委員們不僅感受著它們的榮光,還有深入的思考和見解。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作為“東道主”介紹了學校近年的發展情況。“北京電影學院現在學科建設已涵蓋了電影專業各領域和學歷層次,在校區拓展、加強外聯和國際化發展方面也有較好的成績,正在向著實現世界一流電影學院的宏偉目標努力。”看到委員們頻頻點頭稱贊,侯光明也表達了他的“憂慮”———
“我們學校的電影制作技術水平名列世界前茅,我們國內的熒幕數量、票房、數字化程度也都在世界首屈一指,但我們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創作,是國際影響力。”
質量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拍攝了《甄嬛傳》等電視作品的全國政協委員鄭曉龍導演有感而發:“我主要拍攝電視劇,也拍過電影。電影是一門需要很高技術的藝術門類,傳播速度也要快,這一點我們國內水平能跟得上。那我們的創作是否能跟上呢?現在都在拍大片,什么是大片?”鄭曉龍認為,并不是票房高就是精品,“有高原無高峰”的現象說明了業內創作水平還很欠缺,只有經歷過大浪淘沙、歷史遺留下來的才是經典。
“近些年關于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電影作品中展現中國歷史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為展現歷史場景,二為展現歷史感,三為展現歷史觀。”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會委員張宏志建議,要加強文藝作品中歷史知識的灌輸,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樣才能真正展現中國文化的歷史場景,給中國廣大電影觀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認知。
同樣的話題在走訪北京人藝時也被提及。當大家走進排練廳,懸掛在墻上的“戲比天大”四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四個大字之下,青年演員李小萌、閆銳等正在為年底即將上映的話劇《名優之死》緊張排練。
此情此景,深深地觸動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魯景超。“我這是回娘家了!”動情之處,她的聲音有些哽咽。原來,在上世紀70年代,魯景超有過一段難忘的人藝生涯。
“大概是1974年,我在人藝演過一場小戲《送菜》,我這輩子就演過這一次主角。老師們身體力行,告訴我演戲要先學做‘人’,他們對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回想起當年的情景,魯景超的眼中有些濕潤。“看到年輕的孩子們在排練《名優之死》,我想起當年這場戲要復排,其中有一個‘背摔’的動作,主演童超老師腦血管不好,但每次排練都堅持從很高的臺階上摔下來,他說人藝的傳統就是‘戲比天大’,戲比命大。這不是一句空話,北京人藝的輝煌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都是一代代老師們的辛苦付出,他們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功’。希望年輕人不要忘了他們,不要辜負前輩們和觀眾們的期望。”
時至今日,北京人藝的名氣依然全國聞名。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群眾精神需求的提高,北京人藝在話劇創作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挑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藝話劇演員隊隊長馮遠征坦言,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編劇,并不是花多少錢就可以買來一個好劇本。他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強前期創作投入的提案。“明年還打算繼續呼吁。因為這些年能潛心創作、寫劇本的老師越來越少,他們在國家政策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持和保障。”對于委員們關注的人才培養問題,馮遠征說,“演員雖然多,但真正能挑大梁的少。人藝也在探索演員培養制度,我們國內專業院校也應該在培養高精尖的人才上大膽改革。”
……
時空輪轉,這兩所藝術殿堂雖歷經滄桑卻始終堅守初心。那館藏的一座座獎杯、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發黃的手稿,訴說著它們為中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時刻啟迪著來訪的人們。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全國政協 電影學院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