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專家解析京津冀區域本輪重污染天氣成因
資料圖:北京重污染天氣。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經歷一次中至重度污染過程。專家表示,不利氣象條件下,工業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向硝酸鹽的快速轉化仍是推高PM2.5濃度的主要因素。
11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一次中至重度污染過程。2日,擴散條件持續不利,區域性污染明顯加重并維持。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會商,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氣象中心和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對本次污染過程進行了分析解讀。
專家表示,基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2017年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結果分析,區域中北部的唐山、石家莊、天津、邯鄲、邢臺等城市的一次顆粒物和二氧化硫(SO2)、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氣態前體物排放量在“2+26”城市中名列前茅。因此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就容易發生污染物的快速累積,PM2.5濃度迅速攀升。
另外,華北平原進入11月天氣轉冷,部分城市已著手準備供暖,一些小區開始試水工作,各地采暖排放的污染物將逐漸增加,可能加重11月上旬的污染過程。
專家指出,典型城市顆粒物組分監測結果顯示,硝酸鹽是本次污染過程中PM2.5的主要組分,安陽、邢臺等地的硝酸鹽在PM2.5中占比達30%至40%,表明在靜穩、高濕的不利氣象條件下,工業和機動車排放的NOx向硝酸鹽的快速轉化仍是推高PM2.5濃度的主要因素。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城市的PM2.5中有機物含量也比較高,占比在20%至30%左右,并且污染期間元素碳(EC)濃度也明顯升高,表明燃煤、柴油車排放的一次顆粒物也不容忽視。
針對此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生態環境部向相關省市提前推送預警提示信息,指導各地開展應對工作。截至11月1日,“2+26”城市中共有17個城市發布了重污染天氣橙色或黃色預警,啟動應急管控措施。
專家表示,經初步測算,“2+26”城市在此次重污染過程期間采取的應急管控措施,對一次顆粒物、SO2、NOx等污染物的全社會減排比例在15%至20%左右,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重污染過程的發生發展。
2018年10月,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城市出現了3個重度污染天,未出現嚴重污染,總體情況比2016年和2017年同期有明顯好轉。但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中長期天氣形勢分析,今年11月至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象條件較去年偏不利,隨著各地逐步進入采暖期,“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控工作將更加艱巨。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提醒公眾,在污染期間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時建議綠色出行并注意做好健康防護。(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專家解析 京津冀 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