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新潮》

2018年11月01日 16:07 | 作者:?張家康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7

北大紅樓是新潮雜志社當年制作標語和旗幟條幅的地方,當年,羅家倫等新潮社負責人,帶領新潮社成員緊張地準備第二天的游行。這是史料陳列的一角。

五四運動時的北京大學,文學革命已成風云之勢,為此造勢的有兩大姊妹刊物《新青年》和《新潮》。

《新潮》是由北京大學學生創辦的雜志,是在《新青年》的影響下破土而出的。它以“文藝復興”為號召,刊登了許多鼓吹文學革命的論文和小說、詩歌等白話文學作品。

破土而出的《新潮》

新潮社是北京大學最早的學生社團之一。1919年1月,新潮社編輯的刊物《新潮》出版發行,它的英文譯名為“TheRenaissance”(文藝復興)。

新潮社實際就是《新潮》雜志社的簡稱,社團與期刊同生,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一個文化現象。

北大校長蔡元培本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對《新潮》這株新苗予以呵護和扶持。顧頡剛在《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中回憶:

那年頭,辦雜志要賠錢,我們通過文科學長陳獨秀向蔡元培先生請求幫助,蔡就決定由教育經費撥款支持辦了這個刊物。我參加了《新潮》的發起和編輯工作。創刊時,主編是傅斯年。1919年底,傅斯年出國留學,由羅家倫主編。第二年,羅出國,由我接編。我辦了三期,因為北洋軍閥政府不發學校經費,學校便不能再給補貼,經費不足,再加上印了不少《新潮叢書》一時賣不出去,積壓了資金,才辦不下去,停了刊。先后參加過《新潮》編輯工作的還有孫伏園、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何思源等。《新潮》停刊后,當時主管行政財務的干事李小峰,把《新潮叢書》擺在家門口的地攤上賣,大概賣了不少錢。后來他開了一家書店,取北京大學和《新潮》雜志的前一個字,叫“北新書店”。

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日刊》發表《新潮雜志社啟事》說:“同仁等集合同趣組成一個月刊雜志,定名曰《新潮》。專以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為職司。不取庸言,不為無主義之文辭。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學諸君如肯賜以指教,最為歡迎!”

《新潮》在《發刊旨趣》中說:“今日幸能漸入世界潮流,欲為未來中國社會作之先導。本此精神,循此途徑,期之以十年,則今日之大學固來日中國一切新學術之策源也;而大學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國中,影響無量……一則以吾校真精神喻與國人,二則為將來真學術鼓動興趣。同仁等深慚不能自致于新學者之列,特發愿為人作前驅而已。”

《新潮》創刊之初,原定為一年出兩卷、每卷五期的定期刊物。前五期基本如期出刊。五四運動爆發后,《新潮》的核心人物傅斯年、羅家倫等積極參與,無暇顧及編輯事務,刊物的出版時斷時續。第2卷第5期不能如期,一直拖到1920年9月才出刊。第3卷只出了兩期。第1期出版發行于1921年10月,第2期出版發行于1922年3月。

《新潮》的白話文學作品

1919年12月16日,傅斯年告別新潮社同仁,由北京前往上海。次年1月19日晚,他根據沿途尤其是上海的觀感,給新潮社同仁寫信,于《新潮》第2卷第4號刊出,信中說:“在上海住的時間短暫,沒得什么益處。但見四馬路一帶的‘野雞’,不止可以駭然,簡直可以痛哭一場。社會組織不良,才有這樣的怪現狀:‘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傅斯年在信中批評上海有一種“好模仿”的毛病,有“傅大炮”之稱的他對此極為擔憂,并斷言:“漂亮是誤人的淵藪,因為它是油滑浮淺漂流的根源。我平日想漂亮是糊涂的別名,時髦是發昏的綽號。”

此時,傅斯年已經離開新潮社,他之所以發來這封信,顯而易見是希望《新潮》直面社會問題,能夠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察力以及對民族精神失落的人文關懷。《新潮》做到了這一點,所發表的作品多是貼近社會的匡時之作。

在《新潮》發表詩作的主要是北大學生,他們多是出于支持文學革命,是來自詩情勃發的興趣,提筆盡興而作,他們中也有成為著名詩人的,如:俞平伯、康白情和朱自清。

《新潮》的小說創作遠甚于《新青年》,只是小說的質量,就文學的標準而言,沒有什么突出的成績。主要作家有汪敬熙、葉紹鈞、楊振聲、羅家倫、佚名、歐陽予倩等。汪敬熙發表的作品最多,也寫得最好。魯迅曾發表過一篇《明天》。周作人、孫伏園、潘家恂、沈性仁曾有翻譯的外國小說發表。

傅斯年、顧誠吾、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江紹原、葉紹鈞、陳達材、張崧年、郭紹虞、吳康、蔡元培等眾多名家都在《新潮》上發表過文章,形式和內容以議論文和雜文為主,只是這些文章流傳下來的很少。

《新潮》沒有發表本土的戲劇作品,只有潘家恂、沈性仁等翻譯的外國戲劇作品,如易卜生、王爾德和蕭伯納等的作品。

《新潮》上也發表有少量的文學批評文章,如傅斯年的《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文學史分期的研究》,羅家倫的《怎樣做白話文》,俞平伯的《詩的自由和普遍》,吳康的《我的白話文研究》,陳達材的《文學的性質》等等。

后來,《新潮》的編輯中多人出國留學,余下的人又把注意力貫注于文學研究的事情。加之銷售款多投放于書籍的出版印刷,經濟上失去了資金的支持。這就避免不了先是轟轟烈烈,后是冷冷清清,僅出版了三卷十二期,歷時兩年五個月,《新潮》就這樣走進了歷史。

新潮社叢書的出版發行

1919年11月19日,新潮社舉行全體社員會議。傅斯年提出自己的設想,新潮社應是學會的雛形。他的設想得到響應,決定把新潮社改為新潮學會,并且正式開始叢書的出版發行,取名為《新潮叢書》。

王星拱著《科學方法論》(《科學概論》第一卷)為叢書所出的第一本,于1920年4月出版;陳大齊著《迷信與心理》,周作人翻譯的外國近代名家短篇小說集《點滴》(上、下集),為第二和第三本,于同年5月和8月出版;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為第四本,于同年10月出版。陶孟和著《現代心理學》,作為叢書的第五本,因資金周轉的問題,一直拖到1922年2月才出版。李小峰、潘梓年翻譯的《瘋狂心理學》作為叢書的第六本,也推遲到1923年2月才印刷。這是最后一本叢書,后來再也沒有出版印刷《新潮叢書》。

作為《新潮叢書》的后續,《文藝叢書》恰與之銜接。1923年5月,出版發行冰心詩集《春水》;同年7月,出版發行魯迅翻譯的愛羅先珂的童話劇《桃色的云》;同年8月,出版發行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隨后,出版了川島散文集《月夜》、孫福熙散文集《山野掇拾》、周作人翻譯的詩歌小品集《陀螺》、馮文炳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李金發詩集《微雨》等等。

新潮社從創辦到結束,一共出版發行了一種期刊兩種叢書。這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社團,在資金貧乏、經驗不多、人員流動性大的情況下,能堅持盡量如期出版發行期刊和叢書,確實難能可貴。

新潮社站在時代變革的最前沿,提倡白話文學、翻譯外國文學、介紹國外思潮、批評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它是《新青年》的“同盟軍”,與《新青年》一道,共同推動“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之一。

(作者系文史學者,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新潮 新青年 刊物 出版發行 傅斯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