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論文憑空消失”是一封舉報信
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上,梁瑩教授的個人成果頁面目前只張貼著英文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但梁瑩事實上著述頗豐,僅記者所能查到的,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就超過了120篇。不過在過去幾年里,她的這些學術成果陸續被從網上刪除了,甚至包括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
一個青年教授的百余篇論文,怎么好端端地從數據庫里憑空消失?對此,有數據庫工作人員稱,撤下文章是應作者的要求,“有特殊原因”卻“不便透露”。論文是學者重要的學術成果,每一篇都凝聚著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在學術期刊發表進而被收入知網、萬方、維普等著名數據庫,更是一種榮耀的見證,怎么會有人愿意親手毀掉這一切?
“事出反常必有妖”,作者自己要求刪除論文無異于一封自我舉報信,梁瑩教授的學術不端問題漸漸浮出水面。記者比對論文時發現,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論著是一位學者成長路上的重要墊腳石。正是憑借這100多篇論文,梁瑩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不過,當30多歲的梁瑩教授“幾乎拿到了所有她那個年齡文科教授能夠拿到的頭銜”,這些昔日的“墊腳石”卻成了一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學術污點,對其聲譽造成致命傷害。于是,她悄悄開始“排雷”工作,私下里和期刊社、數據庫聯系,將當年的論文像老鼠搬家一樣分批撤下。
對于他人投來的疑惑,梁瑩給出的解釋是,自己以前的文章“研究水平很低”“不能代表我的水平”。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正如有學術期刊負責人所質疑的,“學問都是逐步精深的,難道現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認當時學術的粗淺了嗎?”說白了,恐怕還是那些涉嫌抄襲的論文經不起考證,當事人才欲除之而后快。只是,這種刪除更像是掩耳盜鈴,數據庫里固然“眼不見為凈”,但那些白紙黑字的期刊依然保存在眾多圖書館的書架上,敘說著一切。
人無信不立。對于一個學者來說,學術誠信是學術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操守的試金石、學術研究的生命線。有關部門除了要調查梁瑩抄襲事件之外,同時應該被調查的,還有撤稿的內幕。數據庫是與期刊社合作的,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論文作者個人沒有資格撤稿。事實上,梁瑩的多篇論文是在期刊社沒有出具撤稿函的情況下,直接從數據庫中消失了。數據庫工作人員所說的“特殊原因”究竟是什么,撤稿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和暗箱操作,有關部門也要好好查一查。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論文 學術 梁瑩 數據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