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末代狀元張謇為清末名臣袁昶書聯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江蘇南通人。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創辦了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近代教育事業和文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著貢獻,以“狀元實業家”名垂于世。
張謇不僅是一位狀元實業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氣息淳厚,堂宇寬博,遒勁雄壯,廟堂氣象濃郁。歷史上著名的《清帝退位昭書》就出自他的手筆。一般來說,科舉出身者,其書法多有館閣氣,但張謇的書法卻成功地擺脫了館閣體的影響,這對科舉出身的人來說是非常罕見的。張謇的書法,是從顏真卿入,后參歐陽詢、褚遂良,上溯二王,并受到劉墉、何紹基等清代書法家的影響,兼習而化之,形成了立意沉粹、外柔內剛、字體馨遠、舉止安和的風格。在清末到民國時期,張謇的書法有重大影響,尤其是行楷更引人注目。如清末著名書法家、他的座師翁同龢就曾給予:“字亦雅,非常手也”的評價。今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所藏的其《楷書八言聯》,就是一件出色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他的書法藝術。
這件《楷書八言聯》(見左圖),每聯縱178、橫46厘米,紙本。其聯曰:“博學于文行已有恥;利居眾后責在人先?!?nbsp;此聯上有書者題款,首聯右款曰:“桐廬袁文忠節公昶壽”。據考,此“桐廬袁文忠節公昶”,即清末大臣袁昶。袁昶(1848—1900),字重黎,號爽秋,浙江桐廬人,光緒進士,歷官蕪湖道臺、太常寺卿,在庚子之亂中,因反對清廷利用義和團圍攻外國使館而被殺,后平反昭雪,宣統元年被謚為“忠節”,并在杭州西湖、安徽蕪湖等地建祠祭祀。著有《漸西村人集》《袁忠節遺詩》。首聯左款和尾聯右款曰:“稼軒先生七十生日聯語,今子溫叟君屬書,揭于先生之祠。老輩風范,不勝瞻致”。此“稼軒先生”,即清末學者吳昆田。據考,吳昆田(1809—1882),字云圃,號稼軒,江蘇淮陰人。道光舉人,歷官內閣中書、河南刑部員外郎,因賑災有功加三品封典,晚年主講淮陰崇實書院和淮安奎文書院,著有《漱六山房集》。此“溫叟君”,即清末詩人吳涑。據查,吳涑(1869—1920),字溫叟,號季實,江蘇淮陰人,吳昆田第四子。清末學者,光緒宣統年間的著名詩人,熱心賑災和地方教育,民國初年為議員,著有《抑抑堂文集》15卷。由此看來,此聯是張謇應淮安人士吳溫叟所囑托,為紀念袁昶壽辰而書寫的對聯。
張謇和袁昶同為東南名士,又同為清末名臣,年紀相若,又有故友之情,同僚之誼。在庚子之亂中,袁昶以忠諫罹難慘刑。致丹心未泯,碧血長埋,朝野震動,天下痛惜。對此,張謇對袁昶的忠烈敬佩非常,特以正楷書聯奉獻,表現了對袁昶的尊重和愛戴之情。故此聯之書法遒勁挺拔,有雷霆萬鈞之勢,表現了袁昶忠貞不渝和剛正不阿的品德。聯文出自稼軒先生七十生日聯,凝聚了前輩學人吳昆田的治學風范和行為準則,故書佳文亦佳,真是珠聯璧合,恰到好處。尾聯署款曰:“宣統二年四月下旬后學張謇并識”,下鈐“張謇季直甫之印”白文長方印。此“宣統二年”即1910年,時張謇任江蘇咨議局局長,正籌劃治理淮河事宜。在此前后,張謇在淮安清江浦設立江淮水利測量局,并調派通州師范測繪科師生來淮勘測。在此基礎上,張謇撰寫了《導淮計劃宣告書》《導淮規劃之概要》,并在淮安清江浦成立了治理淮河的機構導淮局。正是在此期間,張謇應淮陰名士吳溫叟之囑書寫了這副對聯,故在淮陰留下了這副書作。因此,該副作品不但有重要歷史價值,也是一副具有藝術價值的力作。它見證了張謇和淮安地方人士的交往,其氣魄之大,書法之精,在張謇現存的書法作品中是罕見的。
編輯:楊嵐
關鍵詞:張謇 清末 袁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