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聚焦 時政 動態 原創 國際 熱點

首頁>要聞>原創

書寫文化繁榮興盛新篇章

——浙江省政協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浙江探索

2024年06月22日 07:13  |  作者:本報記者 鮑蔓華 通訊員 張紫嫣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述“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浙江工作期間,將文化大省建設作為“八八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

今年年初,浙江省政協就將“加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浙江探索”列入年度重點課題。日前,圍繞“打造高水平文化強省、加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浙江探索”主題,浙江省政協十三屆八次常委會會議開展協商議政。

■ 重傳承、塑標識,賡續歷史文脈

歷史為脈、文化為魂。如何賡續傳承歷史文脈,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圍繞‘萬年文脈’標識塑造工程,組織實施‘良渚文化研究計劃’‘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多學科研究、‘中國絲綢藝術大系’‘宋韻文化研究計劃’研究等,縱深推進陽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黃帝文化、吳越文化、古越文化和浙學學派等研究布局,打造更多‘文脈承古今、浙學通南北’的經典成果。”省政協委員郭華巍代表社會科學界發言時建議,深入推進文化研究工程,持續豐富浙江傳統文脈的“基因庫”。

“要抓牢文化標識這個關鍵點。”省政協常委章月影代表農工黨省委會發言時提出,實施中華文明浙江標識蝶變躍升行動,布局“3+6+N”文化標識蝶變計劃,通過成立文化研究機構、舉辦文化標識成果展、推出短視頻宣傳產品等方式,寫好研究闡釋篇章,讓文化標識的當代神韻“火”起來;寫好轉化利用篇章,讓文化標識的精神內涵“活”起來;寫好出海破圈篇章,讓文化標識的國際影響“大”起來。

歷史文化遺產是文脈傳承的根與魂,保護利用則是文脈傳承的關鍵。省政協常委徐愛俊代表民盟省委會發言時表示,要以系統性、整體性的“大文化遺產觀”指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認識與實踐,通過健全法律保障體系、構建協同推進機制、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完善多方資金投入渠道保障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 促融合、優服務,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

文化產業既是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又是提升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支撐。“2023年,全省6219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省政協常委薛鴻翔代表民進省委會發言時列出了一組數據。

“文化不僅僅是文化產業的文化,也可以融入其他產業并引領產業升級。”薛鴻翔認為,要通過加速文化與科技、金融、消費、農業等各類政策的融合,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大文化”+“大產業”發展的制度體系,讓產業“懂文化”,實現文化助發展。

與科技同頻,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順應產業數字化發展大勢,呂建楚常委代表省政協專題調研組發言時提出:“加快發展網絡文學、網絡視聽、網絡直播、數字出版等新興業態,強化數字和新技術賦能,加快推動大視聽產業發展。”

浙江是全國率先提出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省份。省政協常委鐘其代表民建省委會發言時,重點關注均衡可及量質并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他希望加強全省“一盤棋”統籌安排,構建全域“品質文化生活圈”;精確研判基層群眾需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注重公共文化建設的數字化迭代升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用好社會組織、公益基金、企業家群眾等多元社會力量,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 造品牌、強平臺,提升文化傳播效能

用精品力作搭建文化交流之橋。省政協委員芮宏代表文化藝術界發言時建議,可以通過深入實施“浙里大戲”計劃、著力打響“浙產好劇”品牌、努力唱響“浙韻之聲”金曲,推出一批展現中國氣派、浙江韻味的文藝精品力作,擦亮新時代浙江文藝“金名片”。

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進步。省政協常委張立央代表九三學社省委會發言時希望浙江文化“走出去”,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國之治”。他呼吁整合傳播主體,立足浙江僑務、民營經濟、開放、港口等特色優勢資源,構建行政主導、市場發力、多元一體的浙江特色國際傳播敘事體系。

省政協主席廉毅敏表示,要尋跡溯源深入學,在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錨定靶向助推,緊扣“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使命任務獻計出力;勇擔使命爭先干,充分展現新時代政協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擔當作為,為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萬年中來,浙江寫就了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巨著。向未來出發,“浙里”上下正開啟新的探索,書寫文化繁榮興盛新篇章。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