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傅廷棟:一個下田上癮的院士
8月26日,即將年滿80周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在農業農村部油菜良種聯合攻關項目啟動會上,這位首席專家和參與項目的12家科研單位、9家企業的代表簽約,共謀油菜良種選育。
在我國油菜育種領域,無人不曉傅廷棟,即使在國際油菜育種界,他也是大名鼎鼎。
奉獻
1965年,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油菜遺傳育種方向的研究生,傅廷棟畢業留在了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
那時,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已成國際作物育種學的研究熱門,玉米、高粱、蔬菜等的雜種優勢利用已大面積應用,國內雜交水稻研究也正在起步。傅廷棟決定把油菜雜種優勢利用作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
普普通通的油菜在傅廷棟眼里是個寶。他說:“油菜是一、二、三產業結合得最好的作物,兼有觀花、榨油、做菜、飼料、肥料、釀蜜等多項功能。”
油菜是雌雄同體的作物。要實現雜種育種,必須找到只有雌蕊而雄蕊退化的雄性不育“母油菜”。
為此,傅廷棟成了油菜田里的常客。1972年3月20日,在學校油菜田中,他首次發現了19個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系(pol CMS),被國際上稱為“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
一年以后,傅廷棟在全國油菜科技協作會議上介紹了新發現的波里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型。之后,便把波里馬不育株自由授粉的種子贈送給全國近10個省的同行。1976年,湖南省農科院利用這一材料首次實現“三系”配套。1981年中國有關單位與國外合作,交換pol CMS。pol CMS逐步傳播到世界各油菜生產國。
在世界油菜雜交種應用的第一個10年(1985年—1994年),中、加、澳、印等油菜主產國共審定了22個油菜三系雜交種,在其中17個注明不育系來源的品種中,有13個是利用pol CMS育成的。pol CMS還被國內外學者轉育成青花菜不育系、小白菜不育系、紅菜薹不育系、大白菜不育系、菜心不育系等。pol CMS的發現對世界油菜乃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育種的同時,傅廷棟和研究組對pol CMS的遺傳、分類、細胞質效應、形態解剖及雜種優勢進行了系統的基礎研究。
1991年7月,國際油菜研究理事會授予傅廷棟世界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杰出科學家”獎,以表彰他“在發現波里馬雄性不育及發展國際雜交油菜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5年后,“波里馬油菜雄性不育的發現、研究和利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下田
每年油菜花期,一頂草帽,一件藍大褂,一個灰挎包,一雙黑膠鞋,這便是傅廷棟的“經典”裝扮。他會盡量推掉外出任務,每天早晨七八點就開始在油菜田里忙碌,一株株地觀察、記載,一干一整天。
平時他也經常下田。
曾經有一個學生覺得經常下田太辛苦。導師就對他說:“你到油菜田去看看傅老師在不在?”當看到田中傅老師的身影后,學生就再也不提下田辛苦了。
1999年,傅廷棟又從芥菜型油菜中發現了一個新的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株——Hau CMS。這也被國內外專家認為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Hau CMS被應用于十字花科作物的育種實踐,與這一材料相關的技術申請了5個發明專利。
一位到學校參觀的外國同行詫異地問傅廷棟:“為什么發現pol CMS的是你,發現新的不育系Hau CMS的又是你?”傅廷棟笑著說:“搞農業的就要多下田,多到實際中去,就會有新的發現。”
推廣
1999年,傅廷棟到甘肅。他發現,當地小麥收割后,離入冬還有2—3個月的秋閑時間,土地裸露。傅廷棟開始在此試驗、推廣麥后復種飼料(綠肥)油菜,生長60—75天,畝產青飼料3—5噸。
自此,秋閑種飼料油菜,逐漸成了西北、東北多地的選擇。
傅廷棟育成的飼料油菜品種如飼油2號,還特別耐鹽堿。去年新疆在鹽堿荒地播種了40畝,畝產青飼料3.2—4.5噸。
誰也沒有想到,秋閑種油菜不但緩解了西北、東北秋冬青飼料不足的難題,而且增加了綠色覆蓋,這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畜牧業、生態建設和精準扶貧都有重要意義。
傅廷棟的心里永遠想著油菜,想著讓油菜更好地服務人民。(記者 李大慶)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院士 油菜 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