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喜看鄉村新畫卷——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鄉村變遷篇
新華社銀川9月3日電題:喜看鄉村新畫卷——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鄉村變遷篇
新華社記者靳赫
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渾,又有“塞上江南”的溫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詩入畫。自治區成立60年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文明鄉風,繪就一幅全新、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農”墨重彩繪山河
由北向南,從平原到山區,蓬勃發展的農業正重繪寧夏山川:黃河兩岸,綠油油的稻田迎風起浪;賀蘭山東麓,數十萬畝釀酒葡萄渲染出夢幻般的紫色;清水河畔,火紅的枸杞壓彎枝頭;南部山區,馬鈴薯變成致富“金豆豆”……
這幅色彩繽紛的農耕畫卷來之不易。改革開放后,寧夏老百姓解決了吃飯問題,然而由于當地總體上山多川少、氣候干旱,產業發展一度難以突破“口糧農業”瓶頸。
為實現農業進一步發展,寧夏利用當地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地貌生態類型多樣等優勢,聚焦優質糧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五大特色優勢產業,逐步走出“特色產業、高品質、高端市場、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固原市地處寧夏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評價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如今走進固原鄉村,隨處可見農忙興旺景象。原州區河東村,連片的菜地一眼望不到頭,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滋潤著農田,農民將蔬菜收割并打冷,再裝進冷鏈運輸車。“以前為了生存‘土里刨食’,現在‘土能生金’,種出的蔬菜品質高,還能錯季上市,成為廣東等地市場的‘搶手貨’,價格遠高于普通蔬菜。”河東村黨支部書記錢亞偉說。
目前,寧夏農業總產值已從自治區成立初期的2.2億元增加到536.4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開放初的100多元增加到10700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農業新技術應用到生產中來,三產融合、綠色農業、品牌建設等工作順利進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業在寧夏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生態點染美鄉村
8月的一天,雨后初晴,走進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龍泉村,樹木茂密、泉水叮咚,成片的向日葵羞答答地低著頭,叢生的百日紅、波斯菊等小花滴著水珠,一座座氣派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整個村莊仿佛一幅山水田園畫。
龍泉村是寧夏一些美麗鄉村的縮影,而曾經的寧夏農村并非這般模樣。“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這些都是當地村民的深刻記憶,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寧夏農村生態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等曾長期存在“欠賬”。
為改善鄉村群眾生活條件,寧夏實施全境禁牧封育、退耕還林還草等,使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并累計組織110多萬人從“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貧困村莊搬出,易地安置,近年來又加快推進特色城鎮、美麗鄉村等建設,先后改造提升小城鎮92個,建設整治村莊488個,鄉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2014年,海文武一家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到銀川市永寧縣原隆村,他不再離家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門口“上班”。
“柏油路、網絡、熱水器、抽水馬桶,這些城里有的東西我們村一樣不缺,而且環境優美,越來越多城里人跑來休閑旅游,村里的3000多畝紅樹莓種植基地成了熱門景點。這兩年我和村民在基地種紅樹莓,每月能掙5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海文武說。
文明鄉風添新韻
“三夏”農忙時節,農村文化活動進入“淡季”,但中衛市中寧縣新堡鎮文化站里卻人氣十足,大廳里數十名村民排練著秦腔、扇子舞、國標舞,圖書室、書法室里也有不少讀書、寫字的村民。
“這幾年鎮上隔三岔五地組織文化活動,場地也越修越好,一些原先有‘牌癮’的人現在常和我們跳舞,連麻將都顧不上打了。”70歲的新堡鎮居民王緒蘭說。
像新堡鎮這樣的文化站及各式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已在寧夏農村遍地開花,群眾文化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鄉村好人家”“好家訓進庭院廳堂”等農村道德典型評選活動也重點推進,鄉村群眾文化生活大大豐富,崇德向善蔚然成風。
近些年,寧夏部分農村出現了婚喪嫁娶活動跟風攀比、人情消費迅速攀升等現象,給不少農民造成負擔。為此,寧夏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通過深化宣傳教育、加快建設鄉村紅白理事會、倡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等措施引導農民移風易俗,高額彩禮、盲目攀比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石嘴山市惠農區西永固村村監會主任王學禮說:“以前村民辦紅白喜事,不跑到縣城辦就覺得沒面子,現在大家都喜歡就近簡辦,不要彩禮的人家也越來越多。”
鄉村之美,既有生態宜居“面子”,更有鄉風文明“里子”。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遠山近樹、長街小院、風土人情、鄰里和睦等元素,正在構成寧夏鄉村和諧興旺的動態畫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鄉村 寧夏 畫卷